一沙一世界 粒粒皆精彩 《新民环球》200期精粹结集出版 马胜荣 徐炯 王卫新 |
|
本报讯 荟萃《新民环球》周刊精华之作的新书《一沙一世界》本周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沙一世界》从《新民环球》周刊第1-200期刊载的千余篇报道中,精心选取了百余篇风格各异的精彩文章,全书共50余万字,分为“寰宇采风”、“他山之石”、“社会”、“人物”、“健康”、“内幕”、“现场录像”、“家长参谋”、“论坛”等九个部分,并配有近百幅新闻图片,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读来引人入胜。透过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您可以领略全球风云变幻,解读国际博弈争斗,品味人间世态炎凉,感受异域独特风情。一书在握,将为您全方位地展现国际时事动态和海外社会万象,也为您打开一扇了解世界、阅读世界的窗口。 《一沙一世界》已在本月15日至21日举行的上海书展上与读者见面。
序1 “新民”的国际眼光 《新民环球》周刊已累计出版200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在媒体发达的上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4年前,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新民环球》创刊,满足了读者了解更多国际信息的需求,也显现了新民晚报同仁的国际眼光和国际意识。 在全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新民晚报有着数量超出当地其他所有平面媒体的读者群,有着认知水准超出国内其他大多数地域的读者群。读者对国际新闻的关注深度和关注广度,是上海国际化程度的反映。 《新民环球》涉猎的领域不仅及于国际政治,还广及国际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它拓展了读者的环球视野,提高了读者了解国际事件及其背景的水平。这是一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的长远使命,也是这一周刊成功的体现。 《新民环球》200期代表着一个点,一个拉近世界贴近读者的进取过程中的点。如果说,《新民环球》属于新民晚报的众多读者,那么,这本《精粹》的出版将使《新民环球》属于更多读者。 新华通讯社副社长 马胜荣
序2 环球有“新民” 天涯若比邻 30年前重开国门以来,中国读者对探知外面的世界一直热情不减。 在新民晚报的历次读者调查中,国际新闻版和国际周刊《新民环球》的受欢迎程度总能名列前茅。 这与新闻教科书上说的“接近性”产生了矛盾。据说这是一种“规律”:媒体报道的人和事与读者越“接近”,读者就越感兴趣、越愿意读。照此说法,地理距离越远,心理距离越长。 但这条“规律”不能跨越时空,用来判断当年被迫闭目塞听多年的中国读者,也不能用来判断今天急切地构想着更美好人生的中国读者。地理距离虽远,心理距离很短,天涯若比邻,中国读者对外面世界的信息格外有好奇心和探知欲。 因此他们热心地凭“窗”张望。那时候许多媒体给国际版取名,都喜欢用个“窗”字。“窗”实在是很好的比喻。在墙上开了窗,既表示让你看外面的风景,又表示只让你看到窗框里的风景。窗上的玻璃有时是明净的,有时也会因寒潮袭来蒙上雾气,或在雨后留下了水痕污渍。随着“思想解放”、扩大开放,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这个“窗”一步步地由小变大;而且,“窗”上的风景一步步变得真切。窗玻璃上常有些东西,叠加在风景上。 媒体是读者打量周围环境的“窗”,近看本城,远望异域。在什么位置开“窗”、“窗”开得多大,这是媒体对公众关注点和关注度的引导,但引导有时会是误导。记者编辑们在“还原事实”的过程中,如果被偏见、臆测、轻断和滥情等等牵制,就会使媒体上呈现的人和事发生偏离和扭曲,就像窗玻璃没有擦拭干净,或者玻璃根本就是不够平整的次品。但努力使窗子明净透亮,至今还并非所有人的想法。 借着读国际新闻和《新民环球》周刊上的文字,试图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然后在比较中更真切地了解自己,进而尝试改进、提升、完善自己,读者们这种热情的内核是进取心,闪动着希望之光。读者们的热情是有感染力的,让新闻从业人员再次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自己的责任。 即使更多的读者并不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并不以那样严肃的态度读报,我们也必须严肃地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工作:尊重读者的知情权,尊重读者在充分知情前提下的独立思考和评判的权利。 尽可能把“窗”开大,是创办《新民环球》周刊的初衷;尽可能保持“窗”的明净透亮,是《新民环球》周刊的追求。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徐炯
编者后记 2003年年初,“9·11”事件以后掀起的国际报道热浪不断升温,随着美国向伊拉克开战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广大读者对国际消息的兴趣亦日益浓厚。这样的情势,对于从事国际报道的有志者来说,无疑是升腾起雄心壮志的催化剂。在集团和报社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民环球》周刊在2003年2月28日创刊。 《新民环球》周刊的报道范围是广泛的:从国际政治、军事到商界、社会,到科教文卫、环保城建;它把新闻版的报道引向纵深,并且弥补了新闻版篇幅有限的不足。它的报道重点是集中的:介绍国外在科研、教育、医疗、环保、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给国内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它比新闻版的报道更具主动性和指向性,因而更能体现编辑者的思想和意图。 本书大体保存了这200期《新民环球》周刊的精粹,保持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书名《一沙一世界》告诉我们:从一粒沙子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何况这本书有一百多粒“沙子”,透过它们足以观察到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好在《新民环球》周刊的编辑者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继续策马飞奔,将来会收获更多的“沙子”。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主任 王卫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