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 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遭冷遇?
——国画家杨正新谈传统绘画创新
庄娅琼 董鸿景


    饱蘸墨汁的毛笔,任性而随意地落于宣纸之上,没有浓墨重彩,或是晦涩抽象——从古到今,国画一直以飘逸潇洒的风度、舒缓雅致的基调,表现画者内心的触动与感怀。这种含蓄、温和的传统表达,一直是抒发中国人情感的最佳方式,可如今众多学习艺术的学生却纷纷“丢弃”了这种笔墨精神,转而投向了西洋画的怀抱。

  国画究竟为什么遭到新生力量的冷遇?无数艺术家在国画如何突破、如何改变的问题上费尽心思,国画家杨正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国画技巧、风格上尝试各种无框架的突破和创新,在他的眼里,国画的生命力从未遭到质疑过,“它正在国际化的路途中,问题无非有二:表达方式和表现内容。”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极大的冲击。艺术就是一种情感表达,假如国画的表达方式一直囿于传统,那么遭到冷遇是很自然的。”杨正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动漫、抽象画,以及浓墨重彩的视觉冲击,因为他们追求自由奔放的灵魂、激情澎湃的倾诉。” 

  卡通趣味的夸张形体、简约的线条勾勒、朦胧如壁画般的神秘莫测、色彩绚烂的大胆泼墨,都曾是杨正新一度非常热衷的创作,而这种种表现手法正是年轻人的最爱。“除此之外,值得强调的还有画布上的内容,谁说国画上只可以是山水花鸟?凡是你生活中见到的,渴望展现的东西都可以用笔墨描绘出来,形式也无须拘泥。”

  而中规中矩的仕女图,也在杨正新的笔下脱胎换骨——他把速写时的裸体女性融进了国画中,“如果说国画缺乏心灵畅想和表达自由,那是一种极其狭隘的看法。”杨正新摇着头说:“只要记得跟上人们的思维观念,国画绝不会过时!”

  庄娅琼 文  董鸿景 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