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躲”在僻静处 ——为想在书展上寻觅有价值图书的读者当向导 李菁 |
|
热闹一时的流行图书好像过眼烟云,能够给人的思想以启发、给灵魂以洗礼的好书,才能在无数读者的书架上与岁月共存。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有一些未被大张旗鼓宣传,也没有名人捧场,却坚持着独特文化品格的图书,值得读者去寻觅。 纪实系列:时代怀想 “纸上纪录片”是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推出的一套纪实摄影系列丛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纪实摄影充分而深入地展示了这种震撼世界的变化。一群坚韧地在行走中思考的摄影家,在30多年的时光中,默默地寻找着看似寻常却别有意蕴的视角,通过原生态的记录表达出一种集体的真挚记忆和美好怀想。他们中有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的著名摄影家解海龙、镜头从未离开过铁路的第17届全国摄影展金奖得主王福春、上海具有影响力的市井生活摄影家陆元敏、以平实方式记录数年间家庭生活变化的路泞等。他们对社会、人生长年累月的观察和有心留存,凝成了这套“纪录片”:《希望》《火车上的中国人》《江村纪事》《上海人》《茶铺》《寻常》。与这套丛书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大型摄影画册《上海老工业》,作为一部以艺术手法反映上海工业历史的摄影画册,它以全新的角度聚焦上海一大批工业企业曾经有过和正在延续的光荣与梦想,以丰富深刻的图文语言,记录了建国后上海传统工业的变迁与现状,不仅以影像重现了那个辉煌、昂扬而又艰辛的年代,也向为此贡献出青春与理想、热情与智慧的人们致以崇高敬意。 文化随笔:知性趣味 一些文化人写的随笔、杂文集,清新隽永,亦注重趣味。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原主编沈昌文,最近连出的两本书《最后的晚餐》和《书商的旧梦》都可在书展上找到。《最后的晚餐》上半部分记述了作者与费孝通、吕叔湘、胡绳、金克木、冯亦代等文化老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轨迹,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下半部分记叙了他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以食会友”轶事。《书商的旧梦》则记录了一个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往事。 关于上海,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上海书系”年年推新,今年书展上亮相的《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上海蓝颜》等新书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和今朝,上海人特有的生活细节、内心世界、微妙的人际关系、都市思维方式等。 引进小说:人性之美 得益于国际版权贸易的通达,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小说在短时间内被引进出版。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全球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去年刚在国内图书市场上不动声色地火了一把,他的新作《灿烂千阳》又出现在本届书展上。这部小说以战乱中的阿富汗为背景,时空跨越30年,通过细腻感人的笔触,以全新的方式描写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以及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失落。书中讲述了乱世中的友谊与不可毁灭的爱,刻画了女性对家庭无私的爱与牺牲自我的高贵情操。在胡塞尼的笔下,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此外,荣获2006年美国鹅毛笔奖的小说《大象的眼泪》也值得一读。美国作家萨拉·格鲁恩的这部作品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马戏团的生死故事,精准地刻画了“人性的愚笨与美丽”。 本报记者 李菁 评论 0808181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