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尴尬 ——对话学者易中天、王晓明 |
| ||
| ||
| ||
|
【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易中天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晓明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人的话 每年的上海书展都是上海人的一次文化饕餮。今年的书展吸引了各路名人到场,从学者易中天、于丹到画家黄永玉、朱德庸,再到“超女”李宇春。名人们的到来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书市的销售。不过,在书市热闹的背后,我们社会民众的阅读情况是否像书市的销售额那般令人欢欣鼓舞,我们的出版市场红火或萧条的背后反映了什么?可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更重要的课题。 读 书 是为了体验和反思人生 主持人:您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大获成功,接下去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易中天:暂时没有。目前要做的事,一是休息,二是读书,三是整理旧作,准备出文集。文集第一卷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 主持人:我们发现,在喜欢您的“粉丝”里,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有,您觉得之所以会吸引那么多人,是您的个人魅力使然,还是经典名著本身的魅力决定了这个节目的影响力? 易中天:小泽征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大获成功,是谁的魅力?贝多芬的?柏林爱乐的?还是小泽征尔的?其实,世界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干吗非得说是谁的?我们的主张,是多元、共生、双赢、互利。这也就是和谐嘛! 主持人:阅读经典名著对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都市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必需? 易中天:没有什么书是必须读的。读书,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很私人的。为什么呢?因为读书是为了体验和反思人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由自己去体验,去反思,别人无法代替,也不能代替。读书也一样。所以,我们只能建议别人读什么书,不能规定别人读什么书。 你说得对,现代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这样一来,读什么书,就更只能由他们自己来选择了。如果阅读经典名著能够缓解压力,当然好。如果成了负担,岂非事与愿违?那么,阅读经典名著能够缓解压力吗?这就因人而异了。有些人可能更喜欢读原著,甚至读外文的原著,另一些人则可能希望你把经典名著煲成“心灵鸡汤”。这就好比有些人喜欢看翻译片,有些人喜欢看原版一样,都是合理的要求,怎么能强求一律呢? 主持人: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没空去啃大部头的名著,听易教授的节目就足够了。您怎么看? 易中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嘛!对于那些原本就只想略知一二、有所领悟的人来说,确实只看《百家讲坛》就够了。人家又不想考硕士生、博士生,为什么非得逼着他们去啃大部头的名著?没必要嘛!当然,看完节目,不满足,又去读原著,那是再好不过。但这只能希望,不能强迫。 主持人:您在“百家讲坛”以比较通俗的方式来讲经典作品,事先有没有希望起到怎样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您觉得自己的希望达成了吗? 易中天:我多次说过,我上“百家讲坛”,完全是傻乎乎的。后来弄出了一些动静,也是误打误撞无心插柳。如果说有什么必然,那也只是我这个人做事一贯比较认真。只要答应了人家,就会认真去做。所以我现在不敢随便答应了。 主持人:为什么? 易中天:因为实在没时间。你问我“事先有没有希望起到怎样的作用”,我只能实话实说,没有。我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人,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而且,我主张大多数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用不着有什么“远大理想”,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行了。所以我对香港人的“打工意识”和“雇员心态”备加推崇,你可以去看我的博客《香港答问》。 写 书 把读者当自己的“老板” 主持人:曾经有人批评您的“雇员心态”,可是您认为这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您写了不少书,作为一名作者,您在写书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态? 易中天:就是“雇员心态”啦!不过我的“老板”不是资本家,不是出版社,是广大读者。作为教师、作者、电视人,必须有学生意识、读者意识和观众意识。事实上,谁不把学生、读者、观众“记在心上”,学生、读者和观众就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主持人:有人说,现在中国学生阅读量太小了,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您会给学生开出怎样的书单?您觉得大学生看书应该是奔着“谋生”还是“谋心”? 易中天:你问的是“看书”,而“看书”有两种。一种叫“学习”,一种叫“读书”。“学习”为了“谋生”,“读书”为了“谋心”。“谋生”和“谋心”都对,都需要,因此“学习”与“读书”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 主持人:在家里作为父亲,您对自己孩子的阅读情况满意吗?许多读者肯定很好奇,您会怎样安排自己孩子从小到大的“阅读表”,是否可以透露一些,让大家作为一种参考? 易中天:我们家无论做父亲的还是做母亲的,都从不安排你说的这种所谓“阅读表”。我们自己是这样,我们的父母亲也是这样。因为我们坚持认为,读书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强迫命令,不能画地为牢。我们相信开卷有益,也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以此来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嘛! 主持人:现在想要出本自己写的书比十年前容易多了,也因此,我们的书店里有了许多良莠不齐的作品。有些书甚至会误导读者。对于这个现状,您怎么看?我们的出版渠道是否应该把门槛抬高一些?从源头保证读者们的阅读质量? 易中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绝对纯净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良莠不齐又何妨?天塌不下来!就说你们媒体吧,水平又何尝整齐?对我的不实报道和不实批评频频发生,我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吗?喜欢我的读者不是照样那么多吗?他们不是没受影响吗?误导读者?笑话!你以为读者就那么容易误导呀?我奉劝某些自作聪明的家伙,别把天下人都当傻子! 中国大学生读书太少 主持人:作为学者,王晓明教授写过很多作品,作为高校的教师,会每天面对学生。您觉得目前中国人的阅读情况好吗? 王晓明:不好。事实上,我们的整个文化状态很不好,文字阅读只是这个整体的“不好”的一部分。 主持人:是什么环节造成了目前的现状呢?是大家现在都不爱读书了,还是现在买不到好的出版物了? 王晓明:两者都是。就读者的情况来说吧,目前的出版业是不景气,去书店看看就知道了,新书一大堆,真有意思的却寥寥无几。但是,新书只是读者可读之书的一小部分,就是新书全都很糟,你也可以去图书馆找以前出的好书——那有多少啊,要是懂点外文,你还可以上网去买外文书,那又是多少啊!所以,单是出版社不景气,并不就能整个败坏中国人的读书状态的。之所以现在读书状态这么糟,读者的阅读心态是很大的原因。至于为什么读者的阅读心态这么差,那原因就多了,出版社的不景气也要负很大的责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并非某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连串因素的互相作用,恶性循环。 图书馆缺藏书暴露出整个图书链问题 主持人: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社会的一般阅读状况,除了读书的人的问题,还有书的来源问题。我们的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系统又如何呢? 王晓明:中国书店现在的一大问题,是书的种类太少。列在架子上的,绝大多数都是新近出版的书,很少有5年前、10年前出版的书,更不要说更早的了。就是新书吧,也是畅销书多,长销书少。图书馆的情况也相似,比如南京大学图书馆,他们自己检查,发现“缺藏书”——就是应该收藏而没有收藏的书,占到藏书总量的25%。南大的图书馆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可想而知。至于出版社,别的不讲,单是对教材和教辅书的依赖这么大,就可以知道出版业的危机有多深。 主持人:曾看到您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在农村的中学里,孩子们学的教材的深度都赶上了全国重点中学,而在当地的书店里,除了教材和教辅书外,只有武侠书。这个情况很说明问题。 王晓明:是啊,最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整个图书链——从出版、发行、图书馆采购到阅读——的恶性循环,真是令人担心。 如此“读图”,也许是种“退步” 主持人:很多人现在都爱说我们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了,或者说进入读图时代了,这听起来是与传统阅读不太一样的两种新的阅读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还有一种是倾向于以看图——而不是文字——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您觉得这算是进步吗? 王晓明:这是两回事: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文字,互联网时代并不必然导致读图时代。单就所谓“读图”而言,现在的确是图像铺天盖地的时代,但是,对如此的图像时代如何看,却需要多说几句话,至少不能“凡是新的就是好的”。首先,如今铺天盖地的是哪些图像?在我看来,最铺天盖地的,一是直接的商业广告类的图像,二是与商业广告有各种千丝万缕关系的图像,包括电视屏幕和互联网上的大量似乎是非广告的图像。这个我没篇幅细说了,抱歉。因此,和这样的图像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丰富的信息——我说的“丰富”是指信息的多样,而非仅是数量——是在文字里,特别是在书里。一个不习惯读书的人,其实是疏远了一种信息最丰富的媒介。其次,从人类的智力发展史来看,在有文字之前,人类本来就是“读图”的,只不过那时候的“图”比现在丰富,有绘画和石刻那样的人工的图,更有大自然造就的从天上到水底的非人工的图。后来出现了文字这一种抽象符号,人类的脑力随之迅速提高,因为读文字是一个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反复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对脑力的要求,显然比单纯读图要高得多。因此,没有发达的文字系统,很难形成有深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判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也就是看它的文字系统是否发达。 因此,如果以为现在是“读图时代”了,可以理直气壮地少读书了,读读图——想想那都是什么图啊——就够了,那我就觉得,这是很糊涂的想法。 附带说一句,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普遍弱化,老师上课如果不“搞笑”,学生就打哈欠,是不是也跟读书、读文字的能力的普遍弱化有关啊? 文字阅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生存能力 主持人:从您刚才说的情况来看,文字阅读问题的确不是个小问题。 王晓明:说得严重一点,一个社会的普遍的文字阅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读书、或者不习惯读书,后果是什么?一是信息少,二是脑力弱,这样的人如何应付这么复杂的现代生活呢?个人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我们每年这么多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么多白领,可一讲起科学技术、学术创新,一讲起专利、知识产权,我们就好像矮了半截,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当然很多,制度层面的,物质层面的,等等,但是,脑力——这里说的不是智商,而是综合的脑力的贫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这贫弱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字的阅读状况的持续恶化。读文字的能力差了,用文字的能力也差。一个报纸上错字连篇、病句丛集的社会,它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可疑。 怎样改善我们的阅读状况 主持人:谈了那么多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阅读的问题其实是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候埋下的种子,要解决也要从孩子抓起。对此,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吗? 王晓明:就一条:一定要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从小就有好书读、就能读好书、逐步养成读书能力的充分的条件。父母、老师、政府,都要为此负起自己的责任来。再说一句:一个没有良好的文字阅读习惯和能力的人,是很难充分利用互联网,甚至也很难读懂铺天盖地的“图像”的。 【结束语】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阅读,却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生存能力。每天,多花半个小时看书,是你在为自己积攒丰厚的人生。每年,多出两本好书,是出版社对于我们社会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