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育新人 ——记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 何士雄 |
|
◆ 何士雄 日前,上海芭蕾舞团青年演员吴虎生,在第九届纽约国际芭蕾比赛中名列第一,这是该团自2000年以来在国际芭蕾比赛中获得的第11枚奖牌,每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既凝聚着参赛演员的艰辛;又倾注了该团艺术总监辛丽丽的汗水。 芭蕾明星辛丽丽,以表演抒情细腻的“天鹅”见长,不仅在芭蕾舞台上塑造了十余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而且和杨新华参加第三届巴黎国际芭蕾比赛,夺得双人舞一等奖,成为中国芭蕾演员在国际芭蕾比赛中取得最高荣誉的第一人。芭蕾是青春艺术,芭蕾演员的艺术生命仅15年左右,辛丽丽已逾不惑之年,终究要离开“天鹅湖畔”,带着淡淡的哀愁与依恋。但她执拗地说:“我会离开芭蕾舞台,但一辈子不会离开芭蕾。”她想当教师、当编导,不料却被推上领导岗位,从芭蕾明星到艺术总监,“角色转换”了,但视芭蕾为生命的心并没有改变,她几乎以团为家,或给演员上基训课,或为演员排练节目,呕心沥血培育新人,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如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琼花扮演者薛菁华等,为演员上基训课,上任两个月,就推出《足尖神韵》新人专场,后起之秀各领风骚,群舞整齐划一,令广大观众耳目一新。 舞台实践是演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演出,新人才能脱颖而出。因而,辛丽丽对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演员不断压担子,让他们在舞剧中挑大梁,季萍萍、范晓枫、孙慎逸、吴虎生等都是相继在四至五部古典和现代芭蕾舞剧中饰演主角后,才成为该团主要演员的。 国际芭蕾比赛历来是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施展才华的天地,为此,辛丽丽与团领导研究决定,创造一切条件让青年演员走向国际芭蕾舞台,经受风雨,锤炼新人。 为了参加比赛,辛丽丽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为参赛演员确定参赛节目;二是抓集训。为参赛演员确定参赛节目是件至关重要的工作,既要适合参赛演员的表演风格;又要扬长避短。这需要对参赛演员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选择的节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演员的特点。如季萍萍擅长抒情慢板,乐感好,表演有个性。于是辛丽丽为她确定的参赛节目是《睡美人》《雷蒙达》,既能体现她的风格;又能展示她扎实的基本功。傅姝技巧稳定但表演缺乏爆发力,因而辛丽丽为她选了粗犷奔放的《艾丝米拉达》和热情洒脱的《唐·吉诃德》一幕变奏,既能展示稳定的技巧,又能体现火样的激情。 抓集训则是对参赛演员的精雕细琢,集训计划因人而异。辛丽丽是位严师,艺术作风一丝不苟,对参赛演员的举手投足绝不轻易放过,除了要求参赛演员准确把握表演节目的风格外,还要求他们苦练高难度技巧。辛丽丽要求季萍萍在表演时要有更多的内心独白,小腿要稳定漂亮,要用小腿“说话”,而季萍萍膝盖能力较弱,因而在集训期间吃了不少苦,有时实在不堪忍受,会情不自禁地当众直掉眼泪。辛丽丽要求傅姝在表演《艾丝米拉达》时,不仅要注意眼神和鼓点;而且单足尖四位小转一定要连转三圈,要比别的选手技高一筹。累得傅姝想呕吐,只得躲到更衣室里偷偷地哭。结果季萍萍、傅姝在第九届巴黎国际芭蕾比赛中,包揽了青年组女子独舞第一、二名。吴虎生的薄弱环节是双人舞,就给他练手臂力量。由此,辛丽丽整天泡在练功房,演员身上流多少汗,她的身上也就流多少汗,有时甚至在练功房边吊盐水边排练,每天踏进家门早已精疲力竭,倒在床上就酣然入睡了。 图为辛丽丽与吴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