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来信来论
 第A12版:读者之声`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1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 培训资讯
 第B23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5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7版:求职·留学动态
 第B28版:求职· 移民扫瞄
 第B29版:求职· 留学移民
 第B30版:求职· 移民动态
 第B31版:求职· 移民沙龙
 第B3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B35版:求职· 招聘·招生
 第B36版:求职· 招聘·培训
第B01版: 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芭蕾精灵谭元元
脚尖旋向世界舞台
杨建国


  ◆杨建国

  芭蕾界的人大多知道,只要国内有什么事需要谭元元参与,又与她的演出日程不冲突的话,即使来去匆匆,她也总是会如约而至。这些天正在进行的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芭蕾比赛,这位旧金山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一口应允担任形象大使。2002年初,她带着9位旧金山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到上海大剧院演出时曾说:“我是凭着在上海舞蹈学校打下的芭蕾功底走向世界的,为国内的观众和同行创造更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是我的责任。”因此,对于本地的爱好者来说,谭元元的身影并不陌生。

  1.

  硬币圆了艺术梦

  原定的中国上海国际芭蕾比赛日程,正处于旧金山芭蕾舞团休假期间,能够在假期里为家乡举办的国际比赛担任形象大使,谭元元当然十分愿意。但是,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比赛延期到8月举办,消息传到谭元元这里,本来已经安排好行程的她,一下子为难了。“明年是旧金山芭蕾舞团建团75周年,团里邀请了许多世界著名编导,不停地来为我们排新节目,我一走,真的是要牵一发动全身呀。”那天,电话打到谭元元家里,当地正是深夜,她还坐在电脑前读写邮件。与记者说起此事,她说:“那些编导们,都指名道姓要为我排节目。有什么办法啊,只好向团长软磨硬缠,与编导紧急沟通,上海的事情,也很重要啊。”

  经过了一番嘴皮功夫,团长终于答应了谭元元的要求,不过,又是来去匆匆。她于8月18日晚抵沪,在21日晚的国际芭蕾舞比赛颁奖典礼上作嘉宾表演后,第二天再马上返回旧金山。为了这短短几天的上海之行,谭元元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为了挤出时间,这些天,我必须坚持每天6小时排练。”在团庆演出计划里,谭元元要主演8套剧目和一台庆典晚会,并且要参加21个新节目的演出,她边笑着边有点自我调侃地说:“这么大的工作量,我脑子都要晕了,哪个作品对应哪些动作,也有点混淆了。”当然,再大的困难,她都得硬着头皮去迎战,用她的话来说:“谁叫那枚硬币让我遂了心愿呢。”

  1枚5分硬币圆了一个艺术梦,是谭元元童年时的一段经历。与许多女孩子一样,孩提时代的谭元元,也非常喜欢芭蕾,还经常去少年宫上课。11岁那年,她考上了上海舞蹈学校芭蕾专业。但是,学芭蕾免不了要受伤之类的,看到女儿摔了扭了,做父亲的当然要心疼。因此,爸爸希望女儿将来学医,反对她进舞校;而妈妈却支持谭元元学芭蕾。这一来,家里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谁也说服不了谁。无奈之下,全家经过商议,决定以抛掷1枚5分硬币,用正面去跳、反面不跳的方式,来决定谭元元是否跳舞。结果,谭元元如愿以偿,虽然晚了半年,她还是进了舞校。这一来,爸爸成了“失败者”,妈妈成了“伯乐”。后来,她爸爸说:“要不是她妈妈坚持元元有芭蕾天赋,现在这世界上,真要少了一个优秀的中国芭蕾舞演员了。”谭元元说:“这枚硬币,见证着我走上艺术道路的最初选择,所以,我还珍藏在上海的家里,每次回到上海,都要拿出来看看呢。”

  2.

  严格到手指和发根

  每一个人都可以跳芭蕾,但要成为专业演员,除了具备特定的身体条件,还需要自身的气质和全身心投入芭蕾的职业精神。尽管谭元元晚了半年多接受专业训练,却遇到了林美芳和陈家年这两位老师。听她说起这对老师夫妇,明显能感到她的语调突然由轻松变得深情起来,“老师把我当成女儿一样,不但教我芭蕾,还教我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演员。那些年,林老师和陈老师扑在我身上的时间太多了,而且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严格到在训练时,连手指和头发根的位置,也一定要非常准确。”正是这样的严格训练,让谭元元凭着出众的气质和完美的表演,在赫尔辛基国际芭蕾比赛、法国国际芭蕾比赛、日本名古屋国际芭蕾比赛中接连获奖。而作为美国三大舞团之一的旧金山芭蕾舞团,也一眼看中了她,1995年,她独自来到了美国。

  由于喜欢跳芭蕾的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多,所以,女演员要进入一流舞团,并且要戴上首席头衔,竞争会非常激烈。因此,谭元元从成为旧金山芭蕾舞团最年轻的演员,到两年之后,又成为最年轻的首席演员,看上去一帆风顺,其实背后不知藏着多少甘苦。刚进团那段时间,首先语言障碍就让她陷入孤独之中。“有一次在排练厅,看到一位华人演员,心里一高兴,赶紧上去打招呼,结果,说了半天对方也没什么反应,原来,这位演员是移民的第四代了,对中文一无所知。”当了首席演员后,团里为她配的男舞伴是俄罗斯裔人,英语也不怎么样。幸亏,芭蕾的交流更重在肢体语言,两个人靠语不达意的对话和比比划划的动作,倒也能迅速悟出对方的想法。在剧场里,观众也根本无法知道两位配合默契、动作娴熟的主角,要比别人花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在舞台上散发出如此精彩的魅力。

  当然,经过12年的美国芭蕾生涯,谭元元已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如今,退休的父母,已被她接到旧金山,全家人能相聚一起,让她告别了过去“只身闯荡”的生活。只是,平时休息时,她和父母一般只是看看电影,到附近的公园去休憩,却不敢远足。“这些年,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演出,每到一地,我很想浏览当地风光,但是,为了保证演出,我只好努力克制了。”原来,谭元元虽然身高166厘米,但脚板较长,踮起脚来显得很高,所以,几位男舞伴也人高马大。为了保护双脚,她平时不敢多走远路,“水泥地、石板路都很硬。每次出去散步,也要穿上平底鞋,仔细采取保护措施。”她还经常去唐人街找中医针灸、中药敷脚,“跳芭蕾,脚很累,扭伤是家常便饭。一旦受伤,外国人习惯冷敷,但我喜欢中医的热敷,热了血液循环就加快。”对于谭元元来说,保护好双脚,是她能参加演出的保证,尽管少了许多乐趣,但她淡淡地说:“习惯了就好。”

  3.

  吉赛尔

  “骗”眼泪

  10年首席演员的经历,使得谭元元的艺术造诣和知名度,早已有口皆碑。不过,对于名列“20世纪舞蹈名人榜”、《时代》周刊“亚洲英雄榜”等这些年获得的荣誉,她似乎不愿多提,而更想说自己喜欢的芭蕾话题。每年近百场的演出,积累了多少剧目谭元元自己也说不清,“我们团偏重古典风格,大概能演的剧目基本都主演过了吧。”在这么多的芭蕾舞剧中,她最喜欢的是《吉赛尔》:“这部舞剧中的吉赛尔,上下半场的性格跨度非常大,上半场基调欢快明朗,也有发现受骗后的激烈抗争,下半场成为幽灵后,变得飘逸和幽怨,有许多微妙的处理,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每次演,我都会觉得有新的感悟和发挥。”4年前,林美芳老师从加拿大到旧金山来看望她,正逢她演《吉赛尔》。演出结束后,谭元元对过去总是高要求的林老师说:“今天跳得有点不够好。”林老师却拉着她的手说:“你演的这个吉赛尔,已经把我的眼泪‘骗’出来了,让我太感动了。”正因为太喜欢《吉赛尔》,担任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形象大使后,谭元元特地到加拿大去拍了一组照片,用于比赛的节目单、网站首页、海报上的那张,就是她扮演的吉赛尔形象。

  到了成熟的年龄,谭元元觉得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心愿要去完成。促成旧金山芭蕾舞团第一次巡演中国,是她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但至今尚未实现。“许多朋友动员我回国办舞蹈学校,我也很想用自己的关系和经验,来帮助年轻的芭蕾学生,但是,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她解释道:“我现在还站在舞台上,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之中。既要演出,又要办学校,分了心,是一样也做不好的。”当然,她也想过将来,总有一天会从舞台上隐去身影,那时候,她仍然会活跃在芭蕾舞界,为国内的芭蕾教学作贡献,“为促进交流,还要国内国外两边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