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画笔的报人”与“报人画家” 陈燮君 |
|
张安朴先生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一个拿画笔的报人——张安朴美术作品展”,这显然是条新闻。 然而,安朴先生经常拿起画笔,画出好画,又不是新闻——朋友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安朴先生实有双重角色。一为“拿画笔的报人”,一为“报人画家”。报人因拿画笔而多形象思维,多视觉艺术的思考,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分析更见入木三分;画家因是报人而更呈思维之敏锐、创新之活力,比常人多个新闻视角,更善于发现独特的真善美。 在张安朴美术作品展中,观赏者可以听到“四声”合成的和谐之声: 一是“大声的宣传”。安朴先生的平面招贴设计、宣传画作品共计80余件。《书籍是知识的窗户》以排排书架寓为知识的海洋,那蔚蓝色的书籍缓缓启动,示为知识的窗户为追寻者而开,画面中央的青春少女闪烁着明眸,透出对新书籍的企盼,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新科技的期待,对新时代的礼赞。此画获全国宣传画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二是“微声的飞鸿”。安朴先生擅长于邮票和集邮品设计,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邮票、1988年的“环境保护”邮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会议”邮票、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运会”邮票、1996年的“浦东开发”邮票都出自他手,围绕着国庆节、集邮日、世界环境日、新闻媒体和社会大活动,他创作的首日封、纪念封更是令人喜爱。 三是“小声的抒情”。这次展出安朴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百余幅速写作品,包括黑白速写和钢笔淡彩速写作品。安朴先生擅长速写,这与他在报社工作有关。虽然新闻报道大都采用摄影作品,但是长期的新闻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用画笔记录生活的习惯。他每到一地,总会在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上留下旅程的步履。在长征路上,他用画笔描绘了革命胜地的鱼水深情、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艰苦岁月的人文精神、旧貌新颜的历史传承。在江南水乡,依稀传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四是“无声的编辑”。安朴先生精心设计过报纸版面,也画过报刊插图,有一些选刊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至今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上海博物馆经典大展选刊、上海市美术作品展览选刊、著名画家作品选刊,精编精刊,春色弥望。 张安朴生于1947年11月,上海嘉定人。自幼习画,师从哈定、孟光。长期在解放日报工作,担任报纸的美术编辑、图片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高级编辑。在近30年的报纸美术编辑生涯中,他一直坚持美术创作。其作品两次获平面招贴设计全国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奖、上海市美术作品银奖。《浦东开发》获全国最佳邮票。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收藏。安朴先生经历了从封闭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从写实绘画手法到平面构成设计阶段,从手绘制作到电脑设计的艺术历程,他是中国平面设计招贴画、宣传画向现代演化进程的见证人和实践者。 安朴先生的艺术之路是有较高的逻辑起点的,它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安朴先生是幸运的,他以“拿画笔的报人”和“报人画家”的名义,见证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创意的崇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