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县太爷”的背后 司马心 |
记得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杂文,叫做《电脑为之叹息》,说的是新华社记者采访当时的干部学用电脑,请一位副县长来演示,结果“一按回车,他所本兼的37个职务历历在目”,说明电脑对于领导工作的便利。而我却从中发出一声叹息,说是一个副县长,兼职37项,可见小平同志批评的“权力过于集中,兼职过多”的现象多么严重,“连电脑都要为之叹息”了!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电脑应成家常便饭,把“网民”当成渔家、把伊妹儿问成谁家美眉的干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兼职过多的“权力过分集中”,却仍江山如故、有增无减,这是更加应当叹息了。然而今天让我叹息的,却不只是一官而兼37职的奇观,而是一县而有22位县太爷的奇闻——某省一个最贫困的县,居然有县长1名,副县长6名,县长助理15名,真是“站起一长排,坐下一大片”,吃个饭儿,两桌还坐不下…… 于是舆论之间,纷纷抨击,大报小刊,无不愤然,说其“因人设事”,斥其“瞒天过海”,等等等等。但于我见,却是“冤枉”了这个贫困县的县政府——它一定是有那么多事儿要“管”,有那么多职务要“兼”,所以才因“事”设人,一家伙搞了22个县太爷。你看一个县22个县太爷,每个县太爷如果兼职37项,细算起来,这个县的政府,就要管700多项“事”儿!日理万机,戎马倥偬,没有22个县太爷,怎么“管”得过来,一个县太爷不兼那37个职位,又怎么“治县”?! 可见“22个县太爷”也好,“37项兼职”也罢,毛病就出在政府权力越位、包揽包打天下上面,“管了许多管不好、也不该管的事”,还是小平同志说的,“权力过分集中”,做了不少“大政府、小社会”的颠倒活,唯独离弃了政府应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本职,这才是病症的根子。 现在我们的一些“县太爷”,确实辛苦万状,外商投资不足,他要走南闯北、磕头作揖;企业运转不良,他要一竿插下、亲自“包干”。土地批租要他砍价,老板泡妞要他保驾,连本县酒厂一瓶老酒卖不出去,也要他下“红头文件”,规定县境之内,公款消费,一律不喝外来之酒……这样的越俎代庖,即便是“千手观音”也应付不过来,没有“22个县太爷”,每个县太爷不“兼职37项”,又怎么能行?更何论“精兵简政”,搞什么“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改革了! 然而真正可叹息的是,这“22个县太爷”,把一个县“管”好了没有?结果恰恰相反,人们从“22个县太爷”与“全省最贫困县”之间,难道找不到特有的规律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