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感于《经常吃瘪》

张煦棠


  是去年年底的事了。老友嵩云给我送来一大叠稿子,说是《新民晚报》的一位记者写的,作者想出个集子,叫我看看,提提意见。写稿子,看稿子,我这一辈子干的就是这事。这叠稿子到手,一翻,几十篇,每篇数百字,十余万字,我静下心来,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

  今年春天,书,出来了。封面上但见一片青翠绿草的山坡,衬托着一个非常别致的书名——《经常吃瘪》,特别惹眼的是那个大大的碧绿的“瘪”字,雅致而富含深意。我也是生平第一次听说这“瘪”的来历,通常口头上也不时会冒出“这回又吃瘪了”,意思不言自明,是“认输”了,“惨败”了。哪晓得在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地方,“瘪”乃是常年以青草为食的牛羊入肚而未经消化的草渣渣形成的玩意儿,当地餐馆扬招的“牛瘪羊瘪”,是极富营养的“美味佳肴”哩!“吃瘪”,竟成了大补元气,大有益处的好事、好词儿了。令人感佩的是,本书作者——我们《新民晚报》的记者方钟泽,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这个出“瘪”的地方,虽然未能亲口“吃瘪”,却真正懂得了“吃瘪”的好处,引起了自省,引发了思考,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埋首敲打键盘,敲了这一册《经常吃瘪》。我感佩于一个真正的记者那种特有的敏感和勤奋。

  我之所以饶有兴味地一口气读完原稿,拿到新书以后,再读而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一是文章平实,写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是非曲直,社会生活中的凡人恩怨,每遭“吃瘪”且慢自认晦气,妄加论断,细追缘由,冷静思考,必定是豁然开朗,每每读到此处,怎能不会心一笑。这里头,实在有颇多哲理哩;二是作者写的是记者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通过一桩桩一次次“吃瘪”,按照作者的本意,乃是让读者了解记者,亲近记者,让人感悟“原来记者跟咱差不多,也经常吃瘪”。

  再说作者方钟泽,“老三届”,并非新闻科班出身,在《新民晚报》做群众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这就很不容易。读者诸君可能不知,在我们新闻界,群众工作部门的记者往往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做群众工作的记者,默默无闻地每天埋头读者来信来访,记得当年我进新闻学校接受第一课,一位革命老干部给我们讲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人民的报纸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开学典礼上的一副对联:“一脚踢开无冕之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明报纸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极其重要。这个道理,这条原则,时至今日也是不会变的,以民为本么。可是,干记者的,心底里总有那么一点儿老观念,总觉得采访第一线才风光。看看方钟泽,读读《经常吃瘪》,他干了那么多年的群众工作,他照样干得那么有声有色,他是那么用心,用功。这本集中收入68篇文章,细看他写作的日子,从2006年2月18日开始,到6月28日,130天,写下68篇,两天不到就写一篇,多么勤快。我看这同《新民晚报》的报风、文风密切相关,可以说他是在《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真可谓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明日介绍赵丽宏和他的文学世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