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间房屋居然造在长塘河上 ——本报记者实地探访这起在河道上违法搭建的事件 王瑜明 吕剑波 |
|
“水上人家”是个有几分诗情画意的字眼,沾上了“违法搭建”却变了味。在嘉定区徐行镇的长塘河,40多间房屋将一段80多米长的河道遮盖成了“暗河”——在这里,河水只能从一间间房屋下面的水泥立柱间流淌。 本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像这样大面积在河道上违法搭建的事件,自2005年上海水务行政执法总队成立以来尚属首次。村民们怎么会想到在河道上搭建房屋?这些河道上的房屋究竟用来干什么?8月15日,记者来到嘉定区徐行镇,实地探访这片“水上违法屋”。 靠着水泥柱“立足”水中央 长塘河是嘉定区徐行镇安新村的村级保留河道,宽20多米的小河流经安新村,连通蒲华塘和祁连河。然而这条干净宁静的小河上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风景”。 从宝钱公路拐进安新村,长塘河河面上突兀地出现了一排房屋,这些房屋通常靠4根钢筋或水泥柱子“立足”水中央,有一层楼的,也有两层楼的。房屋形态各异,有些横跨河道,有的一半“落脚”在水中。乍一看,长塘河被分割成了一段一段,岸边几棵原来伴水而生的树歪歪斜斜地倒在房顶,唯有它们才让人略微明白——原来的河岸在哪里。 这些房屋都靠立在水中的几根水泥柱子支撑,但这些水泥柱子看起来却并不那么结实:大部分柱子都只有二三十厘米宽,而且各自朝不同方向略有倾斜,着实让人为这些房屋的安全捏一把汗。 这些房屋的门全部面向河岸,组成一排“沿岸店面”——有的几间打通变成超市,有的成了理发店,有的则是小饭店、土菜馆等。 往安新村深处走去,建在河道中的房屋不见了,但河中央依然残留着钢筋水泥柱子和房屋的地面。从水泥柱子旁可以看到“终见天日”的河水,河水有些发绿,漂浮着不少垃圾,散发出阵阵异味。“这里原来一共建了40多间房屋,把一段长80多米的河水覆盖在房子下。好在1个多月前,大部分房屋被拆掉了,否则水质更差。”嘉定区水务稽查支队稽查三科科长王频描述起那些水上违法建筑被拆前的“盛况”。 “水上违法屋”,最快3天就竣工 今年4月12日,嘉定区水务稽查支队接到举报电话,称安新村有村民擅自在河道上搭建房屋,填埋长塘河河道,王频和同事立即赶到现场检查。令他们惊讶的是,现场竟然还有村民在河道中央建房。“他在河道里筑了2个临时坝,隔离出一段河水,再用抽水机把水抽干。”王频说,“接着,那个村民就准备要立水泥柱,造房子了。”目睹到如此大规模的水上违法建筑,王频准备寻找房屋的主人。 “他们大都把房子借给外来人员,我们根本找不到房东。”无奈,王频只得求助安新村村委会,要求村主任摸清违法搭建的户主情况,制止村民违法搭建。 “这些私自在河道上建造的房子根本没有任何审批手续,部分房子早在3年前就已出现在河道上。”王频叹了口气,“户主大多承认自己是违法搭建,但他们也说造房子时很少有人去干涉他们。” 村里人告诉记者,在河道上建房很容易,“最快3天就能建成,抽干河水、打几根水泥桩,往上砌砖就行了。” 一个村民轻描淡写地说:“我们通常利用黄金周造房子,7天足够了。” 河道上建房为的是出租赚钱 河道上的房屋究竟用来干什么?当地人坦言,因为安新村人均收入较低,村民们靠出租房屋增加收入。为此,不少村民动足脑筋,想出了在河道上建造出租屋的点子。房东把房子借出去后,只要半年或1年收一次租金就行了。记者找到了一个在安新村开“水上超市”的小老板。小老板今年4月从安徽来到上海,租下了长塘河靠近宝钱公路的5间水上房屋,把5间房打通,开了个足有六七十平方米的小超市。 “每间房每月租金200元,半年一付。”小老板称自己租借的房子租金较高,“一般靠里面的1间水上房屋只要100元就够了。” “知道这些房子要被拆吗?”记者问。 “等拆到我这里再说,反正房东也没提起过这些事。”小老板耸了耸肩,“从来没人和我讲过这件事,我也是看了其他的房子在拆,才知道的。” “有没有找房东问这件事?” “很久没看到房东了,这次的房租付到今年底。只有收房租时,房东才来。”小老板说,“这几间房子在这里造得早,也不那么容易拆,反正到时候再说。” 村里给补贴还有人不愿拆 在安新村村委会,村支书潘明龙也有不少苦水:“我刚到任没多久,就得知河道上违法搭建的事。以前,村里应该也知道这些‘水上人家’的情况,也向村民宣传教育过,但村民们不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村里曾制止他们这样的行为,可是没什么效果。” “现在叫他们拆房子也难。”潘明龙摇着头说,“要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不容易,第一户我们贴了4万元,但这户村民还不愿意拆,因为他说自己花了5万元才建成了十几间房屋。”还有村民在谈话时直接表态,如果大家一起拆的话,他也同意,绝对不愿自己单独拆。 潘明龙很无奈,村民的收入本来就低,出租这些搭建在河道上的房屋是笔不小的收入。“造一间这样的房屋成本就要四五千元,有的人刚赚了1万多元,就要拆,当然不会同意。” 今年6月,终于有5户违法搭建的村民同意拆房了,但还有几户3年前就搭建了“水上人家”的村民至今仍不同意拆房,村里只能继续做他们的工作。他们认为这些房屋在河里“站立”了好几年都没事,为啥要拆? 见习记者 王瑜明 本报记者 吕剑波 评论 0708201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