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家庭演播室》讲述往事
郎朗:学琴受挫 曾想自杀

葛圣洁 俞亮鑫

  ■ 郎朗图TP

  钢琴家演奏家郎朗一家,昨天下午走进《家庭演播室》,在演播室里,郎朗讲述了他荣耀背后的人生故事……

  学琴被砸玻璃   

  郎朗的父亲原是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员,母亲年轻时很像明星杨紫琼。郎朗一岁时,父母用1000多元转业费加上借来的钱给他买了钢琴。小时候,郎朗学琴时曾被父亲打过,但郎朗有自己想法,常与父亲争执。父亲很严厉,过春节也要让郎朗弹琴。父亲打郎朗大多是吓唬,每次都由妈妈“救”他。父亲奖惩分明,因此,郎朗常得到卡通书和玩具等奖品。

  郎朗9岁时,父子俩去了北京。为了儿子,父亲辞掉了工作,但父亲并没有告诉郎朗,只说换了个工作,正在度假。他风雨无阻地送郎朗去上课,两人还在摩托车上复习。一次,居委会有人找上门说,郎朗弹琴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休息,因此甚至有人半夜砸破了郎朗家的窗玻璃,但最终还是被郎朗的执著和优美的琴声所打动。他家搬走后,人们都特别想念郎朗的琴声。

  曾被老师劝退   

  当时,郎朗父母每月100多元的工资只够买食物。所租房屋的条件也不好。有次考试前,老师对郎朗说,不教你了,你以后成不了钢琴家,老师举出“反应太慢”等四条理由把他赶出了师门。父亲工作没了,自己学琴的老师也没了,一家情绪都遭透了。那天郎朗晚回家,父亲火冒三丈:“你就跳楼吧。”他却答道:“我还是吃药吧,我真的准备了100片药。”郎朗说,家长真的不该冲动,当初自己险些自杀。

  后来又请到老师后,郎朗每次见到门口值班的老头就怕,担心老头告密说:“这个学生是那个老师不要的。”考试前,他整夜整夜睡不着,担心再遇意外。现在回想起这些,郎朗说,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太正确,学琴不一定要打,要看孩子的悟性和教育水准,否则打一百次都没有用。朗朗认为,教育应该以激励为主。艺术本来是讲究心灵平衡的,但很多音乐学院的孩子都有心理问题,每周需要上心理课。

  从小爱争第一   

  在演播现场,郎朗见到了恩师周老师,他深情地以一曲《奉献》献给阔别已久的老师。周老师说,郎朗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同,特别爱学钢琴。一次,他见郎朗赤着膊汗流浃背,脚泡在凉水里在练琴,问他苦不苦,他说:“不苦啊,我高兴。”

  周老师说,郎朗小名叫亮亮,第一次见他时,他才4岁,穿着一身军装,拿着一把玩具枪。但是一坐到钢琴上,他就很专注,他的手很大很软,是学琴的料。郎朗说,虽然爸爸是启蒙老师,但周老师教了他5年多。那时,再枯燥的乐曲他也会说“喜欢弹”,因为,他知道这能有效地训练手指。有次郎朗病了,但当他一听到同学翻琴盖的声音,就赶紧爬起来,抢在同学前弹出第一个音。郎朗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个优秀的钢琴教师,像周老师那样。    

  实习生 葛圣洁  本报记者 俞亮鑫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