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客寻觅古城历史踪迹 苏州1125条老巷要“变脸” 周伟民 |
撰稿 周伟民 在苏州旅游,许多游客愿意乘上三轮车走街串巷,走走冒着青苔的石板街,看看斑驳陆离的古墙,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街巷里寻觅粉墙黛瓦的历史踪迹,品茗小桥流水人家的雅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声:“到苏州不游古街幽巷,等于白来!” 苏州计划用4年时间,对1125条古城老街巷实施“变脸行动”。 小街幽巷 尽显水乡韵味 事实上,苏州的韵味和魅力在沿河古街巷尽得彰显。经历1500余年沧桑的苏州,如今还屹立在当年的城址上,并保留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布局。怪不得苏州被众多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称为中国古城的“活标本”。正如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所回忆,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来自北京的刘先生冒雨在道前老街巷里徜徉了2个小时,他站在乘骝古桥上远眺着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沿河人家说:“苏州小巷蕴涵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而潇潇的春雨更让人联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在看过了精美的苏州园林后,美国马里兰州的十多位客人走进了朱门重楼的居民大院里,亲身感受居民的幸福生活。在余天灯巷7号,主人夏家新先生带着客人们走过一重又一重的院落,巧夺天工的砖雕门楼、斑驳沧桑的雕花长窗,让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们深深沉醉。 古巷新韵 保留古城记忆 今年以来,苏州古城区已完成67条街巷的整治;苏州还计划用4年时间,对1125条古城老街巷进行改造。 自去年道前地区背街小巷改造完成以来,瓣莲巷、余天灯巷这些历史古街巷重现了姑苏粉墙黛瓦的迷人魅力。在老街改造中,有关部门对瓣莲巷、富郎中巷等12条街巷的墙面、围墙、屋檐进行了“洗脸打扮”,修建了照壁。请著名书法家瓦翁为“古巷新韵、幸福社区”题词并做成雕砖镌刻在余天灯巷、富郎中巷等小巷里;在历史街巷剪金桥口恢复了街坊石牌坊,苏州著名楹联作家俞涌撰联,书法家潘振元、王健生等题了词,使道前地区古意盎然,恢复了历史街区的风貌。 “苏州的城市家当还有多少?5个历史街区,39个历史地段,22段古驳岸,600多口古井,一个古城址,还有一部分古构件,现在我们剩下的就这么些”。古城保护专家称,说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知道今天还保留了这么多古老的元素和细胞。这些元素和细胞的保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没有它们,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个空壳。 专家认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特征贯穿其间的是一种平民文化,也因此生命力更强,成为苏州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实施“变脸”后,最好能继续保留一部分平民色彩,不要太商业化,不要变成有钱人住在一家家大宅院里的格局。 扩点成片 打造旅游品牌 “通过综合整治,小街小巷旧貌换新颜。然后再扩点成片,未来的设想就是把这些小街巷连接起来,打造成一个真正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品牌,让游客走街串巷游遍整个苏州古城。”苏州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古街古巷“变脸行动”在苏州如火如荼:平江区今年计划建设18条街巷,形成以平江历史街区、艺圃以及皮市街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扩散的格局;沧浪区全区今年力争再建设40多条街巷;金阊区周边街巷的建设也已启动。 著名学者阮仪三认为:每个城市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其独具特色的财富,是产生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本质特征。苏州是江南水乡文化的名片,而古街小巷则是苏州的名片,小桥流水、小街小巷才是苏州的真正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