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与座右铭 傅维康 |
用以自警、自勉,兼有对他人戒谕、勉励的座右铭,起源很早,其出典和古代盛水或盛酒的“欹”器有关。中国古人设计的“欹”器很巧妙,它依所盛水或酒的量而呈现不同的状态:量适中,它保持正中平稳;量少,它倾斜;盛满,它即翻覆。《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淮南子·道应训》还记述说孔夫子在鲁桓公庙,关照弟子取水当场试验的故事。看来,欹器的此种特点,似含有启示人们不可肤浅,也不可自满。 随着年代推移,置于座右的戒器,由起初的欹器,逐渐转变为将铭文刻于碑版或书写于纸上。古代较早、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座右铭,是东汉崔瑗(字子玉)所撰《座右铭》,唐代吕延济认为,其起因是“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该《座右铭》正好是一百个字,全文为:“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崔瑗百字《座右铭》,所论对己、待人、对事、处世等,意涵深刻,虽历经一千多年,大部分内容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