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张志新 |
久有登临泰山之愿,一直未能实现。今年7月,江南烈日炎炎,出现了76年来少有的高温。此时,我们公司组织了一次赴山东的旅游,目的地正是东岳泰山。 我们到山东的翌日清晨,空气清爽,气温宜人。旅游车一早便将我们送到天外村广场,换乘泰山景区的游览车,盘旋于新开辟的上山公路上。不一刻就到了“中天门”。这里海拔800多米,已到泰山的半山腰。 站在“中天门”,北望泰山,云梯高悬;南瞰汶水,如环如带;中溪山雄峙于东,凤凰岭蜿蜒在西;而“南天门”,高入云端,刺破青天。还未登山,在此已能领略到“名山之祖、五岳之首”的雄奇伟岸之风了。 登泰山观日出,也许是泰山最吸引人的景观:此时,一抹晨曦,从远远的地平线上透出光亮;刹那间,“火轮”喷薄而出,掀开云幕,金光四射,顿时海面耀金烁银,群峰奇彩尽染。看到这一奇瑰景象,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泰山标高1545米,共设登山石阶六千六百余级。我们拾级上山,起始都十分轻松。经“快活三里”,到“增福庙”,过“斩云剑”到“酌泉亭”……渐渐地腿脚酸麻,呼吸也急促起来。我们的队伍也渐渐地拉长,松散了开来。我们便在五松亭稍事休息。 泰山真是一座文化之山,它不仅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场所,更是文人墨客寻游览胜之处。一路上秦槐汉柏,唐书宋刻……触处可见。 我们走过“十八盘”,直上“南天门”。对松亭上的十八盘,是登泰山的最险峻处,山道全长不足一公里,而垂直高度达400米,平均坡度45度,设石磴1633级。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马第伯《封禅仪记》载“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头顶”,所写的便是此处的景象。那磴道两旁,青峰入云、山崖壁立;道东为“飞龙崖”,道西为“翔凤岭”;仰望南天门,如天上琼阁,可望而不可及。 爬过“十八盘”的最后“一盘”,我们跃上了“南天门”。先前还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景观,经过努力,竟直接矗立在了眼前。“南天门”是上山磴道的终点,也是进入泰山山顶的门户。门建于元代,城楼式,上建楼阁,称“摩空阁”。过南天门向西,为天街,直通泰山顶上最宏伟的古建筑碧霞元君祠。殿内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像。像、碑、千斤鼎及万岁楼均为铜质,是我国罕见的珍贵文物。祠东北,陡峭的山崖上布满了历代帝王和文人雅士称颂泰山的题咏石刻,各体书法,洋洋大观,故名“大观峰”。其中唐玄宗登泰山时所书《纪泰山铭》,笔力遒劲,世称“唐摩崖碑”,“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这是对此峰恰如其分的评说。 人生如登山,想想我们公司走过的路,二十年中攀登走过的路,亦如此次登泰山。我今已60岁了,组织员工登泰山,是真心希望我交班以后,有更年轻的人来统领,相信我们企业的明天,能比今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