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公众服务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国学还是应该归于学

陈 江


  陈  江

  今年夏季酷暑难当,与天气一样热的还有“国学”。一些高校开出“天价国学班”,比如武汉大学的“乾元国学讲堂”,一年授课24天,学费2.8万。这原本是周瑜打黄盖,讲的是孔孟老庄、《周易》佛道,又非诲淫诲盗,学习天数再短,开价再高,旁人也说不得什么。但听说参加的30名学员多为企业老总,还有公务员干部,便如骨鲠在喉,不得不议论几句。

  “国学”一词实为东洋舶来品。前些年,人们有感于道德规范的缺位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便拿起这一名词,希望藉此振兴中国传统学术,用以挽回“人心不古”的世风,初衷还是颇可敬佩的。问题是,既讲“国学”,就必须先搞清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精华,周公的“敬德”,孔孟的“仁爱”,《周易》、《老子》的辨证思维,等等。然而,同为传统要素的家族制度、等级观念、专制政体、巫术堪舆之类,是否也包括在内?所以,不论是提倡者还是追随者,都应真正将“国学”作为学问来学一学。可笑的是,近年来“国学”居然成为一种时髦,蜂拥而起的国学班,动机实在可疑,而竟有不少附庸风雅者趋之若鹜。天价“国学讲堂”首次讲的是《庄子》与《红楼梦》,不知是否怕学员不知《庄子》为何物,故以《红楼梦》作“抓手”。其实,类似的讲题还有很多,如《周易》与预测秘术、《老子》与商战之道、“二十四史”与官场技巧、烧香拜佛与仕途财运,定然夺人眼球,但置“学”于何处!

  笔者觉得,高校还应有一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在学术上切实做些薪火相传的工作。老总们其实也不必去赶那个时髦,当务之急是补一些到处可学的“人学”,真有兴趣,不妨花钱买本平装的原典,细细读一遍,获益肯定多得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