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公众服务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约上海”成节日好风景
——谈各地老歌唱家乐到申城开演唱会的文化现象
杨建国

■ 罗天婵
■ 郭颂
■ 刘秉义 图TP

  每年中秋,或者春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一批老歌唱家总会与上海“有约”。今年“七一”前后,上海有3台大型晚会几乎同时举行,老歌唱家们应邀而来共同讴歌党的生日;国庆期间,李谷一、郭颂、才旦卓玛、刘秉义、罗天婵等老歌唱家,又要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献上“歌唱祖国”大型演唱会。这些“老面孔”,在上海知音众多,长演不衰。

  票房热  十多年历史 

  老歌唱家在上海集中亮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在黄浦体育馆举行的“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演唱会”,当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1999年起,老歌唱家在演出商们的组织下,从音乐厅演到了大剧院、云峰剧院、上海大舞台、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各大剧场都回荡起这些熟悉的歌声。一位演出商告诉说,七八年来,他在上海操办的老歌唱家演唱会,已不下20多场,几乎每次的上座率都能达到八成以上,满座更不在少数。他说:“许多观众告诉我,待在家里看‘选秀’,会越看越腻烦;而欣赏老歌唱家演唱,却越看越喜欢。”这说明,这类演唱会拥有极大的观众群。能受到如此程度的喜爱,老歌唱家们当然也不甘落后,像郭颂、罗天婵、才旦卓玛以及李光羲、王昆等,都已年过七旬,却总是有请必到。

  忆青春  情感有共鸣 

  经常观看老歌唱家演唱会的观众,显然以中老年市民为主。有一家演出公司的老总这样认为:“传统节日来临时,总会勾起中老年人对青春往事的回顾,不失时机地在这样的时间段举行老歌唱家演唱会,能让市民从歌唱家身上和老歌中,寻找到情感共鸣。”尽管如今的歌坛风起云涌,但能吸引中老年人兴趣的歌手和歌曲,却是凤毛麟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蔡琴、费玉清这些老歌星久唱不衰,艺术生命力强大。老歌唱家们的经历和歌声,更易激起中老年人的亲近感。像李谷一的《难忘今宵》、郭颂的《乌苏里船歌》、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刘秉义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罗天婵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令人百听不厌。

  风险小  运营性价比 

  老歌唱家近年来在上海举行的演唱会数量,远比国内其他城市多,连大多数歌唱家居住的北京,也比不上上海。这首先反映出上海市民对文化欣赏的渴望度,要高于其他城市,也说明了缺少本地演唱人才资源的上海,演出商们对演唱会运营性价比的追求。据介绍,操办一台港台或者国外歌星的演唱会,成本少则300万至400万元,多的要达上千万元,风险极大。而老歌唱家们大多退休,能够用自己的艺术特长满足观众的需求,是他们的心愿,大多数人不大计较报酬。与港台的二三线歌手相比,他们的出场费只有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所以,演出商有足够的能力,组织多名演员举行拼台演出,高票价也很适应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也有许多观众对老歌唱家演唱会单一的演出形式不满足。有的认为:“有的老歌唱家使用伴奏带,这影响了演出效果。显然也应提高质量。”老歌唱家演唱会已经成为演艺市场的一个品种,珍惜、爱护这一品牌,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本报记者 杨建国    评论 070821110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