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走山水 薛 俊 |
读乐震文的画,会不知不觉地被引向苍翠的峰峦间,温漉的石径,蜿蜒的小溪和柔曼的云雾……水墨与色彩迸发出山水的交响、风雨的协奏、森林的旋律、溪泉的进行曲,显现了乐震文心灵的音律。 画家并不追求山的险绝、石的怪兀、水的惊骇和树的奇曲。他笔下的山石树木十分平凡,可正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成为他的艺术语汇,被他组合成使人难忘的意象。在乐震文行云流水的世界里,有青山峰脉的纯情,有瀑布飞泻的坦诚,有冰凌消溶的奔波,也有荷叶摇曳的欢快,使人们时而升华“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的诗情画意;时而进入“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的广阔境界;时而“将不畅的思绪疏浚,令哀颓的心迹昂奋”。 他用他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叙述他的感怀,他的画让观赏者记住那遥远的历史。乐震文崇尚朴实的山石,他说:“正因为它们经受住了风雨,忍受住了孤独和寂寞,才能如此恒久。”乐震文崇尚实在和自然,他认为:“作为造型艺术,重要的不是形象是否准确,而是通过形象来揭示画家的深刻思想。”中国山水画立足于山水之间,以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哲学意味、意象情趣调遣笔墨,是乐震文画的生命力之所在。 我们欣喜地发现:传统的形式、手法与现代的意味、情趣并不简单地排斥、对立,具有清、虚、玄、远韵味的中国文人画、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中国山水画与侧重外在形式语汇差异的西方绘画并非水火不容。尺幅之内,时空悠悠。“躬身敲海声,举臂扣天环,月在手上托,云在脚下缠。”他以这样的胸怀,思索着山水精神。乐震文对于山川景物的整体把握可谓得心应手。他的写生绝不囿于物象的描摹,也不无视对象而无病呻吟。他用自己眼睛观察对象,又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对象。 震文喜静,画如其人。细细品画,静中自有浩意寻人。画家的不少作品虚澹静若,意气泰然,如月光下的清泉并不耀眼,却清光照人,禅风也就自然地从笔下涌出。宗白华先生说过:“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有“禅画”之称的南宋画派多画远山、幽谷、寒江、暮雪、烟村,善用淡彩换取静气,以空间距离来显示大自然的肃穆庄严,用无人之境来表现静寂幽深。震文画中流露出空灵的哲学意味,是他自然恬澹的审美趣味在意象上的驻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