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6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33版:求职
 第B34版:求职·教育·移民
 第B35版:求职·职场动态
 第B36版:求职·培训动态
  
2007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汇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严秀琴25年坚持在基层,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知道她的手机号码——
“瓜医生”的论文写在田头

鲁哲

  ■ 严秀琴说,每棵瓜苗都像自己的孩子,要用心浇灌 本报记者 雍榕 摄

  南汇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严秀琴总是自嘲“和隔壁邻居阿姨没什么两样”;可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好领导、好专家;在农民眼里,她是带领他们致富的好干部。

  3年推广“伊丽莎白”  

  严秀琴1982年从上海农学院毕业至今,已在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干了整整25年。从技术员一直做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她说自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严秀琴的勤奋是出了名的。20世纪90年代初,南汇把优质“伊丽莎白”甜瓜技术推广星火计划交给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那段时间,严秀琴翻阅大量书籍,仔细研究上海的温度变化规律、年降雨量和土壤情况,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南汇东南沿海的沙田上。那几个月,她的鞋磨烂了几双,人瘦了一圈。经过3年试验、示范和推广,“伊丽莎白”在南汇安家落户,仅这个优质品种就推广了1.25万亩,平均亩产1965.3公斤。严秀琴也因此荣获市星火科技三等奖。

  常上门家访年轻人   

  2001年,严秀琴提拔了一批年轻人担任部门负责人。在她的带领下,这些年轻人扑在工作上,先后4人获部级先进,5人获市级先进。技术推广中心每年都引进人才,严秀琴给12名年轻农技人员每人配一位市、区级高级农技专家当带教老师。有课题、有导师指导,年轻人觉得有奔头。

  新同志进单位半年,严秀琴会来家访。“了解他们家里情况,和他们的父母说说话,心就拉近了。”哪个年轻人没对象,严秀琴就帮他留心,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她就安排中心的其他领导代她上门家访。

  手机笔记本随身带   

  严秀琴有两件东西不离身:一是手机,二是笔记本。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知道这位“瓜医生”的手机号码。只要接到农民的电话,她会马上回电。电话里不能解决的,她立即赶到现场。

  她的笔记本上分门别类记载着许多瓜农的住址、电话和种瓜情况,以便随时联系。严秀琴写了许多论文,但她说,最重要的论文写在田头。在西瓜、甜瓜种植和生产的繁忙季节,她这位“瓜医生”每天要为几十户瓜农开处方。 本报记者 鲁哲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