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防暑保温两不误 莫陌 |
| ||
|
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或24日。古人云:“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三伏天气已接近尾声,即将“处暑寒来”。 然而,江淮地区“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也提醒大家:“处在暑日之中”,有时处暑期间的炎热程度更甚夏日。处暑节气昼夜温差逐步增大,热凉交替,既要防暑,还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 食冰品 切忌过份贪凉 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数据显示,近日来呼吸科门诊病人的增长量为20%,其中发热、中暑、空调病患者由平时的10%上升到70%以上。其次,因过量服用冰镇饮品、食品或洗冷水浴后引起的高温病患人数也直线上升,成为了肠胃道门诊的一个新现象。医生提醒,处暑过后切忌过份贪凉。 高温让人食欲不振、容易疲倦,而补充过量水分和冰品容易破坏肠胃道的环境改变,影响正常运作——人见人爱的冰品,因为温度过低,进入肠胃后容易造成不当收缩,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吸收,吃太猛也容易引发头痛。台湾林口长庚中医部部主任杨贤鸿认为,夏日肠胃道的“工作环境”艰难,内外交攻,应当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再加重负担,例如辛辣的、燥热的、油腻食物和冰品,尤其是有过敏疾病或肠胃功能原本就弱的人更要注意。 调作息 热凉交替须保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 尤其对于老年朋友来说,气血阴阳具亏,容易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现象。古代养生家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处暑如能正常睡眠,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是秋季养生的首选。 保体温 早晚还需加件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在秋天不着急增添衣服,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些人却片面理解为少穿衣服,“瑟瑟发抖”也坚持不肯加衣。然而,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的六十天,其气候特点是:一方面暑热未消,秋阳似火,另一方面早晚有秋凉,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秋季白天仍然很热,但是一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不少人爱开窗而睡,很容易受“贼风”侵袭——睡眠中人体各器官活动减弱,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的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会引起咽炎、气管炎等症状;“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流口水,这主要是病毒侵犯了人体,导致了面部神经麻痹;“贼风”吹在没盖被子的腹部上,还会引起腹泻;夜间的“贼风”还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弛休息,肌肉代谢酸性物质堆积,致使第二天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比喻秋天多变的天气,为了预防“贼风”侵袭,晚间应注意加衣、盖被。处暑加衣时应循序渐进,早晚有别,使人与自然有一个和谐的统一。 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