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 广 告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1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一路向西》

耿毅军


  《一路向西》,富有诗意的书名,是黄茵17年间三入西藏的全记录。266张图片,74000字,照片为主,文字为辅。黄茵说,其实她是做了一个编辑。因为图片基本上是她拍摄的,而文字,却附加了三个人的手笔。

  好好地把这本200多页的书看了一遍,绝对与任何一本进藏导游的书不同。那些书交代旅游景点不厌其烦,交代历史就文字堆砌——一句话:“很隔”。而黄茵的图文并茂,是贴近西部的无间距——因为,这里有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西藏亲历,朴实藏民的面庞,军车与兵站的写实,海拔最高的烈士墓地……不是猎奇,却是世界屋脊明净的土地和心灵的烛照。

  青藏线、新藏线和中尼边境,黄茵用笔和镜头记载。配合图片的《1989,西行漫记》《1992,早安,拉萨》《2005,左右西行记》是她的写实。草原的人文,高原诡谲历史,变幻莫测的藏北天气,清澈无比的湖泊,藏民坦然的沐浴节……她的文字是质朴的,图片是原生态的。她用一种平等的视觉,认真记录藏北草原,与尼泊尔交界处的山中百姓,神秘的古格尔王朝遗址,高海拔透明的湖水——有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对高原军人的崇拜,有历史的回眸,就是没有自我标榜的沾沾自喜,没有专事色光影的考究。或许,她的记录会被所谓的纯文学拒绝,被专业摄影嗤之以鼻。但是,这样平和的视线去看西部,这样的一路向西,会让我们大多数人感觉亲切舒畅。而且,给予读者信息量足够的多——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拉萨铁路通车,全球同化的脚步已经踏入西部,她留下的原生态记录弥足珍贵呢!

  黄茵的书汇集了她所有在西藏结缘的朋友,其中有1988年底广东省公安厅援藏的邓建伟拍摄的六张照片,第67页《骑警》是小邓最得意的作品。那时候,藏北的小公安邓建伟拍过千张照片,黄茵这次做书,请他把尘封16年的底片找出来,扫描刻碟。

  那时邓建伟身在藏北,心里牵挂着广州的未婚妻,他拍摄他的所见所闻,寄给等待他的她。他肯定想不到这些照片在16年后,会成为一位友人的书上最美丽的图画吧?

  黄茵这本书,我觉得遗憾的是她走新藏线的文字,干脆写成了寓言体诗。我非常不习惯明明是纪实的图片却配上那些不断打停车键的短句,朦胧得尴尬,像一桌地道的土碗土钵农家菜里头,突然冒出一个精致细瓷盘装茄鲞,真叫人找不着北。

  我想,这是她的尝试吧?因为黄茵这个人好新鲜,她就是要出这样的拼盘啦!

  明日请看《夜读〈李拓之作品选〉》。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