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 广 告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1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新闻播出纪实

杨正泉


  1970年10月24日晚上9时3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周恩来总理指示10月25日晚9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卫星发射成功的公报。而这时,卫星公报的播出遇到了意外情况……

  当时,凡有重要、重大消息,一般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周总理对中央电台的节目了如指掌,每次遇到重要稿件,他总是批示:“今晚8点广播,明天见报。”晚上8时是中央电台《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简称《全国联播》)节目的首播时间,也是收听节目的黄金时间,许多重要新闻在这个时间首播。但这条消息定在晚上9时播出,一是卫星上天以后需要有个稳定观察过程;二是听听外电反应。当晚要播出的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共有三条:卫星发射成功的公报、从卫星上发回来的《东方红》乐曲、卫星遥测信号。三条连在一起播出。中国制造的卫星发射成功,这是震惊世界的重大消息,是振奋国人的重大喜讯。对此报道,中央电台必须全力以赴播好,于是我们立即投入紧张准备工作。

  新闻广播中经常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需要广播电台作出迅速反应,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及时地播出。新闻重时效,广播更有时效快的优势,能满足听众“先听为快”的需要。这种紧急播出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定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播出的重要稿件;二是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三是为了国际斗争的需要必须抢在外国舆论前面的稿件,即是媒体之间,尤其是与境外媒体竞争性强的稿件。所以,要求中央电台的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

  广播宣传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作,当时工作条件和技术条件又很差,基本还是手工方式操作,“文革”前,中央电台的新闻节目是直播的。“文革”中出于阶级斗争复杂,把直播全部改为录音播出。这样,遇有紧急和重大宣传,从接到稿子到录音播出,大体经过这么几个环节:研究稿件,领会精神,明确重点(或新的提法),确定播音基调,播音员备稿,进播音室录音,新闻编辑部派人监听和复听,听后复制录音,计算出录音时间,并注明开头和结尾用语;录制员签名后发到播出机房,放音员检查后上机,到时播出。不难看出,环节很多,一环紧扣一环,少了哪一环都不行,每个环节还有许多事要做,都丝毫马虎不得。

  从以上这些情况不难看出,遇到重要新闻的播出就够忙活的了,而卫星公报的播出又遇到了意外情况。

  事情是这样的。公报定于晚上9时播出,本来准备工作是比较从容的,可是已经过了晚上8时多了,公报的稿子还没有来,播音员、录制监听人员早已各就各位,焦急地等候在录音室里,处于紧急临战状态。我负责组织安排这次播出,焦急地踱来踱去。当有关人员气喘吁吁地把公报稿件送到录音室时,距离9时播出不到10分钟了!取消了以往一切备稿程序,播音员没有来得及看一遍,就开始录音。录音在紧张地进行着。但是谁都清楚时间太急促、太宝贵了,纷纷议论“来不及了”!有人催促我“赶快向上请示,要求推迟播出”!有人提出“赶紧准备备份节目,防止造成空播”!我当然清楚,如果不赶紧请示又不能按时播出或者出现空播将会意味着什么,这又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啊!现在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这是周总理交给中央电台的任务,是全国人民的期盼啊!必须当机立断!紧急中我决定采用分盘录音的做法,争取时间。分盘录音是广播中紧急时不得已采用的一种做法,即把完整的录音分解开,每录2—3分钟或1—2分钟,甚至只录几句话,便换一盘胶带,播音和录音不停机,这样一盘接一盘地录,一盘接一盘地发,一盘接一盘地播出,像一条流水生产线,一环紧扣一环,但要绝对保证中间不能出任何差错,不能脱节。只有这样做才能抢出时间,但这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不能有什么“万一”。中央电台的播音员是过硬的,临阵不慌不乱,其他人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紧张地忙碌。记得当时所有的人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都提心吊胆,捏着一把汗!

  晚9时整,收音机里传出中央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同志们,现在报告大家一个极其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了!现在全文广播……”那气吞山河的播音,那清晰、悦耳、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响彻在浩瀚寂静的夜空!

  中央电台准时播出了!不管电台内部如何紧张,不管广播大楼里面如何忙乱,听众听起来却是井井有条。首播后,一遍又一遍地连续播出,这喜讯立即传遍了全国、全世界!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立即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彻夜游行庆祝,各国传媒纷纷报道!

  但是,这时我并不感到轻松。因为到这时,零散的录音带一直在运转中,仍然无法停下来计算出整个公报录音和《东方红》乐曲、遥测信号的总时间,不能准确地安排下面的播出;因为没有合成复制,也就不能供给几套节目同时安排播出。当我们稍有喘息的机会开始归拢合成节目时,中央又下达了新的播出任务:增加播出卫星飞行经过的地点和时间。而时间和地点又是随着卫星飞行的轨道不断变化,只能是不停地录音,不停地发播,完全不能按照常规安排节目了。我只好确定这么一条原则:按照公报乐曲、信号、地点和时间的顺序,播出一遍,放一组歌曲,依此循环反复,几套节目交叉安排,不考虑是否整点播出,也不考虑播出多少遍,只要不出差错就行。

  第二天凌晨1时35分,中央电台的全天播音结束了。这时候我们才静下来回顾这一播出情况,可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播出了多少遍,有的说是19遍,有的说是21遍,有人告诉我共发播了57盘胶带。公报、乐曲和信号连续广播了15天。

  27日20时01分,卫星将飞经北京上空。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央电台要加强预告,让首都人民都能准时看到卫星,并且在卫星飞经首都上空的时候播放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中央电台从27日中午12时开始预告:“同志们,‘东方红一号’卫星今天晚上20时01分将飞经祖国首都北京的上空,请同志们到时注意观看。”

  随着时间的临近,中央电台由每小时预告一次,到半小时、15分钟、10分钟、5分钟预告一次,做到家喻户晓。这种密集式的预告,在中央电台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北京人涌向了大街和广场。卫星飞经首都上空的时间正是20时中央电台《全国联播》节目开始之时,为了赶在20时01分一秒不差地准时播出乐曲和信号,我们对节目做了精心安排,把预告、乐曲、信号作为头条新闻播出,然后再报告其他消息。

  当卫星由西北向东南天空准时飞经北京上空时,通过中央电台传出的悦耳的乐曲和悠扬的信号激动了北京人。中央电台派出记者到观看现场采访,21时28分播出了观看卫星动人的情景。

  (摘自《纵横》2007年第8期)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