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 广 告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1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乡警察管老乡”体现人文关怀

马明亮


  日前召开的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表示,在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地域特点明显的地区,要积极试行“外警协管外口”的做法,即俗称的“老乡警察管老乡”。一语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声音很不少,有认为“老乡警察”应着眼于服务而不是为了“管”;也有认为该治理模式可能会影响执法公正性等等。在笔者看来,该模式虽不能说完美,但它充分尊重了人们对乡土、乡音与乡情所拥有的那份特殊情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从内心世界入手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人口流动大国。据粗略的统计,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往往占到1/3左右。虽然他们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由此带来的治安与犯罪问题也让政府管理部门日益头疼。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外来人口背井离乡的惆怅,也不在于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不平衡,而在于心理层面上无法被城市接纳与认同。认同感是一个人的尊严问题。城市故意或者过失地不给予认同,无疑于蔑视了一个人的尊严。事实上,缺乏认同感往往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诱因,因此,当地“土著警察” 来处理这类犯罪问题时,即使秉公执法,在犯罪嫌疑人看来也不过是城市排外的一种表现形式,犯罪治理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

  外来人口缺乏融入感,主要是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念相冲撞的结果,非朝夕间所能解决。因此,流动人口的治安与犯罪问题不能简单地靠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来解决。良医贵在对症下药。让带着乡音与乡情的老乡来充当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这种亲和力是天生土长的,必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在此,我们会发现这种创新的流动人口管理警务协作模式的诀窍:既然从社会发展与人类自然正义的视角来看,人口流动不能制止也不该制止,那么,让“老乡警察”充当一片流动的乡土的角色,达到流动人口“人离乡而心不离乡”的效果。这实乃当年“离土不离乡”政策的一种现代演绎。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