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 广 告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1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乘客满意度”测评指标调整,在出租车行业引发争议——
“的哥”打哈欠也要遭“扣罚”?

张欣平 查敏杰


  “不能打哈欠”。这不是什么医学新发现,而是考核出租车驾驶员的一条新指标。近日,经过调整的“上海市出租车行业乘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中有这么一条:驾驶员行驶过程中不准吃零食、打哈欠。出租车驾驶员连“打哈欠”的自由也被限制了,“的哥”们自然有话要说——

  驾驶员

  不太近人情    

  “大众出租”公司的驾驶员龚师傅,已开了10多年的出租车,说起这个新指标连连摇头:“像办公室白领一样,坐久了要打哈欠来放松一下,驾驶员也需要调节的。”作为一个老驾驶,他比新入行的年轻驾驶员更了解休息的重要性。“有时候即使营业额没有完成,我也不会强迫自己一直‘兜生意’,实在疲劳了就停在路边休息一会儿。”

  说起这个有点让人“挖塞”的新指标,刚入行的“海博出租”公司的“的哥”小王有点不满:“打打哈欠很正常的,再下去眨眼也不允许了。”“锦江出租”公司的五星级驾驶员郭师傅则更“克制”:“一天连着十几小时开车,车内空气又不好,人很容易疲劳的。打哈欠、伸懒腰就当是自我放松。”他顿了顿说,“有乘客在的话,能克制不要打哈欠就尽量避免。”有着23年开出租经验的郭师傅经常给他的带教学生上课,“乘客满意度指标是常常要提的内容”。尽管如此,他仍觉得这条指标“不太近人情”。

  至于怎样少让自己犯困,几位“的哥”不约而同地表示,乘客和自己“嘎三胡”反而能让自己保持清醒。

  乘客

  “他们也要休息”  

  “的哥”们的处境,也得到了乘客们的体谅。记者在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前的“的士”候客站前,随机采访了几位乘客。40岁的徐女士说,“他们(驾驶员)每天开车很累,也需要休息的。”她说,“我一般对驾驶员打哈欠并不在意,也不会提醒或投诉。”但也有一些乘客表示,如果驾驶员哈欠连连,他们会考虑换乘其他车。

  乘客黄小姐则表示,她不会特别注意驾驶员是否打哈欠。“把我及时送到目的地就行了。”

  企业老总

  界定十分困难   

  “现在,出租车企业都十分看重‘乘客满意度’测评,一旦驾驶员有一项测评结果不合格,企业都要对其进行扣罚。”锦江嘉友公司的总经理邵学清坦言,“规定驾驶员行驶过程中不准打哈欠的初衷,可能是为了防止疲劳驾驶,但即便测评结果说驾驶员有打哈欠的现象,企业一般也很难界定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再说了,要是驾驶员不是大白天而是到了晚上10时以后打哈欠呢,这并不等于疲劳吧,只是一个人的生理现象而已。”

  医生

  打哈欠原因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位医学专家。“一般来说,人打哈欠主要是因为大脑缺氧造成的。”这位专家说。对于出租车驾驶员打哈欠这种情况,他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

  ■ “一是车内空间狭小,空气不易流通,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下,一般驾驶员容易打哈欠;

  ■ 因为出租车驾驶员的工作特性,他们长时间在路上开车,单调无聊,也容易打哈欠。”

  他补充道,“有时,闷热潮湿的环境也特别容易让人疲劳,加上车内常开内循环空调,空气质量更加不好。”他同时表示,打哈欠并不一定是驾驶员疲劳的表现。

  “的哥”们希望第三方的测评机构,能改一改一些不太近情理的考核指标,让测评更贴近一些实际,这也能使测评的效果更好地体现出为乘客服务的宗旨。

  本报记者 张欣平 实习生 查敏杰

  评论  07082310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