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 广 告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1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扶贫助学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件平常事,当施善与受助的人都怀有一颗平常心,施恩不图报,受惠常感恩,助学才更真挚、更深沉
请允许我代5名贫困生道歉

李晓亮


  早上一开电脑,就弹出了这则新闻(不少网站都作为重磅新闻重点推荐):受助一年多,没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旁边古道热肠的同事们忙着义愤填膺地对襄樊这5名学生大加挞伐,耳边议论未停,我脸上已烧得发烫。其实他们不知道一个月前,我也是一名来自襄樊的贫困生。

  囿于家境,我大学后3年的学杂费,均来自国家助学贷款,无此“绿色通道”,我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读完大学。作为一名曾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我对来自国家的每一分钱都怀着敬畏和感恩之心,学习期间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刚出校门,我目前的想法是尽快还上贷款,卸去几年来挥之不去的心理压力。

  但看到那几个老乡的作为,我还是感到一种愧疚。那5人应和我是基本同一批入学的。在同一个反腐民谚如此发达的地方,在一个类似的负面新闻遮天蔽日的地方,在一个应试教育把学生异化为只认分数不认爹的地方,长期在此条件下锻造出的学生,让他学会感恩真的有点奢侈。甚至可以说在那种情势下,整个社会都缺失感恩。

  我离家也有4年了,不知现在情况是否有改观。若大环境不变,学生要怀感恩之心,则只能依靠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教化。所以有受助后感恩图报的,也有不知道感谢的,对此,请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我无意于为以上学生辩护,我希望能代表他们向全国人民道歉,如果我有此资格的话。也请道德家在挥舞舆论大棒时,也能看到现在资助制度和社会环境及目前教育的一些不足,比如缺少人性化关怀,曾出现过监视消费等带歧视性的规定,对贫困生进行道德炙烤的资助等。指责是容易的,但是置身事外的指责,又有多少意义呢?

  “贫困是贫困者获助的权利”,我们不妨多尝试匿名的“盲助”,这亦无碍受助者的感恩。当扶贫助学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件平常事,当施善与受助的人都怀有一颗平常心,施恩不图报,受惠常感恩,助学才更真挚、更深沉。  中国青年报 (李晓亮)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