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都会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化

刘华军


  刘华军

  这是第四次去温哥华探亲了,与上次相隔整整五年,虽然女儿、女婿每年都邀请我们去那里过清凉的夏天,可是我们总感到这个城市虽然美、气候宜人,但是它似乎已经定型了,几年里没什么变化,好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再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一直没有成行。直到从气象预报里得知今年上海的夏天会比往年更热、连续高温天数也会更长,这才下决心到那里去避暑。

  一出机场,就明显地觉得温哥华变了,这几年竟建成了那么多高层办公楼、公寓住宅,这个城市变高了、更现代化了。为了迎接2010年在那里举办冬季奥运会,一条从机场到市中心的架空轨道交通线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更大的变化是发生在我那可爱的小外孙身上:外表上从一个瘦小的小男孩变成了1.7米多的大小伙子;从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明年将进大学的高中生。更大的变化是他内在的意识上,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

  第一次去探亲,他和爸爸妈妈去温哥华不久,英语还没掌握、母语还没忘记,所以和我之间的话很多、也很亲昵,我回国以后,每当他爸爸、妈妈打电话回家,他总是抢着和我讲个没完。

  第二次去,他已经上小学了,英语逐渐过关,母语却逐渐忘了,和我之间由于交流的困难也开始有了距离。打电话回家时,也只会重复“外婆你好,我很想你”这样简单的几句话。

  第三次去,他已经融入那里的环境,英语完全过关了,母语更加退步了。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完全用英语对话,当我规定他们在家里必须讲汉语以后,他的话明显地减少了,学校里有什么有趣的事,他要“长篇大论”地对爸爸妈妈讲的时候,就躲到他们房间里叽里呱啦讲英语,更加让我担忧的是他竟然把自己当作是加拿大人。任何国际比赛中,加拿大获胜了他就兴高采烈,还说加拿大的国歌比中国的好听。回国以后我曾写过一篇名为“不愿他成为外黄内白的香蕉人”,表达自己当时的担忧心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2004年暑假我要他们一家回国探亲,我不仅带他全面地观光了上海,还陪他到北京、西安、长江三峡等地游览,使他大开了眼界:原来中国这么大,既古老又现代化……

  这一次大不一样了,他的母语进步得那么快。在家里,再也听不到他讲英语,汉语相当流利,词汇也比较丰富,偶然碰到冷门的字句他不会讲,爸爸妈妈教他以后,他马上重复两遍,一定要记住的样子。女儿还告诉我,他现在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在学校总炫耀自己是上海人,还打算大学毕业以后要回上海工作呢。他说自己是中国人,不会讲汉语多难为情呀!

  由此,使我联想到,为什么现在海归派越来越多?因为国家发达了,对游子有了吸引力,连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也有了回归祖国的愿望,这说明时代在变,人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在变,祖国富强了,游子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都会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