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吧事 谁谁谁 |
◆ 谁谁谁 有次请了两位成都友人在上海泡吧,不仅没落好,反被奚落为:“早就听说上海人泡吧就是聚在一起骂老板。真是耳闻不如一见。” 席间两位远道客人极尽逗笑之能事,试图将成都酒吧精神殖民上海。结果两个表演者笑倒在席上,陪坐的几名观众却不领情,只是挂着礼节性的微笑观望着。这时有人说了句:“会说笑话挺好的,有次我们大老板从香港过来,竟然坐下来就问谁会讲段子。你说有毛病吗?”一句话引发了第二轮老板大批判。 房价涨了一倍,工资却没加。眼看着同辈中人买了豪宅换了跑车,到底意难平。个个恨不得一天有48 小时用来赚钱,哪来时间坐下来说笑?记得有次去成都,友人带我们去露天茶馆,自豪地说在这里花上15元可以坐一天,还包括掏耳朵和擦皮鞋。这种实惠很难在上海人心中找到共鸣。上海人会想:帮帮忙哦,谁有空在这里坐一天?一天可以赚多少个15元呀。 在上海,难得一帮子老朋友抽空聚一聚时,一定先挑个新鲜的去处,最好刚开张没多久那种。工作越来越忙,食欲越来越差,口味越来越重。到后来,吃什么菜都是一个味道,所幸每次去的餐馆都不同,室内风格与餐具也迥然相异,在味觉上失去的快感又在视觉上找了回来。上海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天也有旧店倒闭。就像活跃着的上海人,几个月不打招呼,电话里就要问一声:还在那家公司吗? 好几次,一帮子朋友出去泡吧,只因有人要怀旧,赶过去时,或者断壁残垣,门庭紧闭;或者早已改头换面,换了人间。 北京的酒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人默默啜饮着一瓶啤酒,静静地听,呆呆地看。演奏台上,大提琴手一脸痛苦。 上海人没有时间痛苦,但发发牢骚还是大家乐意做的事。找一间并不闹的酒吧,说说圈中人的八卦,讲讲新鲜段子,骂骂老板,是泡吧话题的老三样。出来玩玩而已。若为了谈话,酒吧最好安静一点,轻轻的爵士就好;若图个热闹,就去找有菲律宾乐队表演的地方,说不定就会被拉上台一起娱乐大众。 去名人酒吧朝圣大腕的事,上海人不会做。哪怕隔壁桌上坐着刘德华,舞台上出现麦当娜,大家该干嘛的还是干嘛。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井水不犯河水。有天在东方魅力狂欢,台上很会搞气氛的菲律宾乐队突然大叫:请回头,看看是谁?追光下的脸孔赫然是酒吧老板谭校长。礼节性的欢呼随着追光的消逝而消失。既然谭校长没有上台献歌的意思,不如把掌声献给台上的乐队,实惠一点。 这半年来突然冒出许多闯码头的老外,夜晚大多集中在茂名南路酒吧街上。这里的酒吧并没有什么档次,有几家地下酒吧,主要顾客是文艺青年。现在这里像圣诞期间的香港兰桂坊,每家酒吧都爆满,连工作日都不例外。出来进去要在身体上盖戳。 跟着老外闯进来的还有许多乐队和歌手。许多老外一个人来酒吧,静静地听,默默地喝,偶尔还拍手踏脚跟着他们一唱一和,好像很懂音乐似的。 这绝对是最近才冒出来的时鲜景象。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