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李拓之作品选》 卢润祥 |
捧读李拓之先生的著作,常常会勾想起如烟往事以及对老师的无尽思念。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身上透出一种锐气。平时看上去神色冷峻,但他讲课高兴时,却会手舞足蹈,甚至腾身跃起。他讲《红楼梦》时,指出该书在传抄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如袭人本不识字,却让她说出“禄蠹”、“明德以外无书”那样文气十足的话;另亦有前后不一处,如15回说水月庵有尼姑净虚,到后面77回人名变成了智通。先生亦精于训诂,他引用了诸子百家、廿四史及诗词、小说笔记上百个例证后,考证“影响”一词竟有“感应、迅速、顺从、联系、踪迹、仿效、应验、演变”等多种含义。一天,我有事到他家,走进书房,却不见人影,原来他正埋在一大堆资料中写他那《骨董琐记质疑》,从地板上堆起的许多书几乎淹没了书桌。好一会,他才在书缝中发现了我。 “大二”的暑假,我返沪度假,不意在福州路买到了他的一本小说集,白底封面印上的书名已忘,是北新书局本,直排楷体,约400页。由此知道,他还是位作家,曾在上海从事创作,可惜,此书在同学们传阅中散失。 现在读到的《李拓之作品选》,是由郑朝宗编选并寄赠笔者的,这多少弥补了我一直来失书的遗憾。书中记录了李先生的人生、友情、思想、游踪、学术等。读书中《半世纪的回忆》,知先生出身报人之家。其父逝世,他偶尔打开遗物两个木柜,里面全是《申报》《民权报》等,他读其中柳亚子、苏曼殊、包天笑、天虚我生之作,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后终在福州加入文学社团野火社,还担任了《朝报》的副刊“前夜”、“明日”的主笔,写作编报更勤。1933年抵沪教书,一面创作历史小说。解放后派往新华社工作,后又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任编辑。他与中学时代同学邓拓一起投身革命,成莫逆之交,经邓推荐,由北京调“厦大”工作。一生两度入狱而意志并未消磨。后来还参加了《汉语大词典》编写的盛事。 李先生1913年生于福州,1983年病逝于厦门。晚年有诗云:“昨非今是休回首,补短添长尽献身”,正反映了先生可贵的服务社会的精神。
明日请看《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