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哉戴嵩 牛宪纲 |
唐代画家韩滉、戴嵩师徒,皆以画牛妙绝名于世,但二者的口碑则大相径庭。 韩滉的《五牛图》,珍藏故宫,尊为“神品”,视若拱璧,堪称国宝。而提起戴嵩,往往是做“反面教材”。这怪不得别人,只怪东坡先生。他在自己的《仇池笔记》里,讲了一个小故事:“有藏戴嵩斗牛者,以锦囊系肘自随。出与客观,旁有牧童曰:‘斗牛力在前,尾入两股间。今画斗而尾掉,何也?’” 东坡先生何许人也?文坛巨擘,又兼精书画,此语一出,遂成定论。后人信以为真,常借此例作警世之言。 我曾在乡下牧牛数月,每观牛角牴,无论黄牛、水牛,斗起架来,尾巴都是随势而动,并不总是“尾入两股间”。东坡学识淹博,实不该出此错讹。但话说回来,他一生虽屡遭贬谪,毕竟不像“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牧过牛、放过羊。画牛亦非他的强项,更缺乏观察写生,说错话,并不奇怪。东坡白纸黑字,理应文责自负,只是苦了戴嵩,被人笑话了九百多年。 其实,戴嵩画牛“尽得野性筋骨之妙”。青出于蓝,“过滉远甚”。他画的水牛,瞳孔中隐约可见牧童,冠绝一时。与擅长画马的韩幹并称“韩马戴牛”,传为艺坛佳话。可叹的是,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拿戴嵩取笑,而且没完没了,岂不冤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