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都会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匹青色的“马”

唐 羽


  这一次,朱乐耕带来了最近几年创作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里,他的个人陶艺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陶艺家,对中国传统陶瓷观念的冲击,还有对新材料与新器型的执着探索。

  朱乐耕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而后去了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创作中心兼陶艺中心主任,他想在更大更高的平台上,用创新作品与世界陶艺对话。

  我去过景德镇好几次,知道在那里有不少大师,自己并不拉坯,更不做练泥淘泥之类的活儿。他们从工匠那里买来瓷坯,画上几笔,然后再交给窑工去烧,成了,就拿到店里出售,标价几万到几十万,或拿去展出,往往还能抱得奖杯归。而朱乐耕是一个从拉坯到调釉及至烧窑一整套程序都亲自操作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我跟他到简陋的乡村小店里买过釉药,看他跟师傅们探讨釉料的配比,神情极为专注。有时候,他的作品呈现的效果会很奇异,是因为这种釉色是他自己调出来的。

  朱乐耕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并被中南海紫光阁、文化部、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及日本大阪中国美术馆、韩国园光大学美术馆等收藏。他还用陶瓷为韩国麦粒音乐厅内外墙面作了覆盖性装饰,从根本上颠覆了回音壁的传统材料,在国际音乐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朱乐耕的作品充满诗意,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在纹饰和器形里凝固着。无论是壶,还是盘,只要放在恰当的地方,整个屋子就充满了灵动之感。

  这次展览上有一件作品“混沌之初”,它是一种裂纹釉,在蓝色的底子上裂出一片片如破雾而出的朝霞般的釉色,如混沌初开的宇宙,也如清晨的迷雾,迷蒙中含有伤感。他告诉我,烧了一百多件才选出这样一件来,真正的百里挑一。

  作品“天那边的云”系列,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两件,送来上海的几件体现了一种明快情调,它们是用泥板拼接的镶器,制作难度极高,粘不好就会倒坍,烧不好也会变形。它们的外表罩了一层亚光色的白釉,里面却透出红、黄、蓝的高温色釉,色彩对比十分明快。在白色的亚光釉上有着白云般的肌理,里面露出的红黄蓝的色彩也仿佛是天边飘来的朵朵云彩。

  “云霞之间”,用的是两次烧成的方法,是在传统的纹片釉的启发下烧制的,色泽非常特殊,而且富有创意。也是烧了近一百件才得到了三件,其中有一件被中国美术馆的负责人一眼看中,二话不说就“收缴”了。

  我最欣赏朱乐耕创作的“行空的天马”系列作品,他将影青釉的物理特征发挥到了极致,整个作品像一潭清澈的湖水,湖水浅处站立着迎风独立、鬃毛飞扬的骏马,为了体现一种秀美,马的骨骼被拉了,但嶙峋瘦骨中积蓄着无穷力量。

  朱乐耕喜爱影青釉,这是一种如青白玉一般的釉质,即使在地下干燥之处埋藏一千年也不会变色,细看之下还有蝉翼纹的开片,有细密的气泡,有碧蓝的结晶,有金色的土沁,极为丰富。朱乐耕就像宋代的影青瓷,披一肩疏绵的碧云,又如湖水一样清澈见底。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