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都会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A26版: 新民环球·论坛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倍出访推进新亚洲外交

上海社科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兼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 教授


  日本参议院7月底改选后的政坛乱局未定,安倍晋三首相于19日至25日出访印度尼西亚、印度和马来西亚三国。

  访问期间,安倍与印度尼西亚总统签署了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协议,就日本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举行了演讲,并谋求与印度加强在经贸往来、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安倍出访目的何在?如何评价其访问成果?如何解读其访问期间表现的外交考量?本期论坛请专家作一分析。  ——编者

  1、“在参议院选举惨败之后的新起点”

  问:日本自民党在参议院改选中落败,安倍面临逼宫压力,他为何弃国内政局于不顾,选择此时出访亚洲三国?

  在前不久的参议院改选中,自民党惨败,其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去了在参议院的多数地位,安倍内阁成为仅在众议院拥有多数席位的“跛脚内阁”。

  但对安倍而言,形势之严峻并非止乎此,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外有在野党要求安倍下台,安倍的主要挑战者、民主党领导人小泽认为,安倍在参议院选举惨败后留任,是“缺乏常识”。内有来自自民党部分势力的逼宫,自民党干事长中川不得不警告说:“现在要首相下台,等于要求解散众议院。”公明党则公开表示:“如果不和安倍首相保持一定距离,下次众议院选举还将遭遇惨败。”

  为遏止颓势,安倍不得不考虑改组内阁,并拟于27日宣布新内阁成员。安倍任人唯亲,其内阁被称为“朋友圈子的内阁”,自民党内要求安倍改变用人政策的呼声非常之高;加上内阁成员有不当言行者为数不少,因此内阁调整幅度会相当大,使问题变得很棘手。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安倍为何还要出访亚洲三国呢?有具体原因,也有从全局出发的考虑,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是弃国内政局于不顾。不但如此,日本有媒体甚至认为,出访是安倍“在参议院选举惨败之后的新起点”。

  就具体原因而言,这样的重要访问,一般都要提前相当时日准备,这次出访应该在参议院选举前就确定下来了,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能取消的。以当今的通讯手段,安倍在出访期间,与国内保持密切联系并遥控指挥,是完全可以的。

  就从全局出发的考虑而言,首先,这次出访对落实安倍外交三重点具有重要意义。安倍就任首相后发表的施政方针强调,日本外交应有三重点:与在自由、民主主义、基本人权、法治等方面与日本拥有同样基本价值观的国家强化合作;构筑开放和民主的亚洲;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其目的在于,为日本成为“正常国家”造势;制约“威胁力量”,巩固和提升日本安全地位;扩大日本市场。此次出访亚洲三国,是落实安倍外交三重点的重要步骤,当然不会轻言放弃。

  其次,这次出访,有利于安倍扩大外交成果,以改变因内政不力而造成的被动局面。安倍内阁成立至今,主要政绩表现在外交方面,此次出访的亚洲三国,或是东盟的重量级国家,或是日本从地区及全球战略考虑极欲拉拢的国家,一旦出访成功,于内于外,功莫大焉,当然更不会轻言放弃。

  2、与东盟和印度关系有更明确定位

  问:安倍此次出访行程如何?主要有哪些议程?取得哪些成果?

  安倍此次出访行程与议程大致如下:

  19日,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20日,与印尼总统苏西洛会谈;出席日与印尼经济合作协定及共同声明签字仪式;在日本、印尼商务论坛上致辞;发表纪念东盟成立40周年的政策演讲。21日飞抵印度首都新德里。

  22日,在印度国会发表演讲;与印度总统帕蒂尔、外长慕克吉、总理辛格分别会谈,并会见印度在野党领袖。23日,访问加尔各答,与当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张日本战犯无罪的印度法官帕尔的长子会面。

  24日,在马来西亚行政中心普特拉贾亚与该国总理巴达维会谈。25日晚返回日本。

  安倍出访前在答记者问时说,通过访问,他想“告诉大家,日本和东盟拥有同一个未来”;对印度则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的信任,同时在环境问题上寻求印度的理解和合作”。这一讲话表达了对访问成果的预期,而通过此次出访,上述预期有所实现。

  首先,日本与东盟的关系,日本与印度的关系,获得了更加明确的定位。

  在印尼,安倍以“关心与分享”为主题,发表了纪念东盟成立40周年的政策演讲,阐述了日本对东盟的外交方针,将东盟定位为“东亚各国合作的枢纽和推动力”,指出“东盟的发展符合整个亚洲的利益,也符合日本的利益,日本将鼎力相助”。

  在印度,安倍以“两大洋的交融”为主题,发表了关于日印关系的演讲,将日印关系定位为“有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战略利益的结合”,声称“强大的印度对日本是有利的”,强调日印以及美澳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其次,与出访三国在经济、环保、安全等方面,或达成某些共识,或签署相关协议。

  例如,与印尼签署了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稳定能源和矿物资源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合作协议(EPA)。该协议经两国议会批准,将于明年生效,两国同意立即或分阶段取消关税。印尼是日本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此次两国EPA规定,如印尼限制出口,应及时告知日本并努力保护现有出口合同,这对日本稳定进口天然气等资源意义重大。

  又如,安倍就日印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1、讨论两国安全与防卫合作的方向;2、两国协作应对全球变暖;3、尽快缔结日印经济合作协议,通过政府开发援助,加强印度基础设施建设;4、促进两国人员往来。安倍还与印度总理辛格就两国缔结货币交换协定,以防止出现货币危机之事达成基本共识。

  3、进一步显示对亚洲外交重要考虑

  问:安倍的新亚洲外交主要内容是什么?和日本推动的四国战略同盟有何联系?

  安倍内阁成立后,提出了“战略性亚洲外交”“重新构筑亚洲外交”等口号,此次访问亚洲三国,进一步显示了他对亚洲外交的一些重要考虑。安倍的新亚洲外交大致包括:

  其一,强化并促使日美同盟向着“为了世界和亚洲的日美同盟”方向发展。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安倍的解释有二:首先,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导弹扩散、恐怖主义频繁活动、地区纷争多发,日本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了保护日本利益,要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其次,“为了进一步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必须“重新构筑法律基础,使之符合时代发展”,强调要“深入研究在何种场合应该行使宪法所禁止的集体自卫权问题”,也就是说,要取得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配合美国进行军事活动的权力。日本海上自卫队参谋长吉川容治说得更明确:“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海上网络以及保证海洋的自由,是我们未来海军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海上自卫队不仅将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还将在全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其二,以中国为重要的合作及竞争对象,在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同时,强化与亚洲及大洋洲等有着“同样基本价值观”的国家的合作,特别是日美澳印的合作。

  冷战后,国家间关系变得更复杂,往往是共同利益与矛盾、竞争同时存在,这在中日关系中表现得相当典型。因此,以“两面下注”作为处理中日关系的战略手段,成为冷战后日本历届内阁的基本选择。安倍继承了这种选择,但有进一步发展。在合作方面,日本与中国构筑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框架;在竞争与制约方面,除了强化日美同盟外,还提出“不仅日美澳之间,并且三国和印度的对话也要加强,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要加深关系,加强合作”。此次访印时,他又表示要将日印关系定位为“有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战略利益的结合”,要求讨论两国安全与防卫合作方向等。这一切,都让人们听到了一种弦外之音。

  其三,以东盟为“东亚各国合作的枢纽和推动力”,推进包括“10+6”(东盟10国加中、日、韩以及印、澳、新西兰)、对美欧开放的东亚一体化进程。

  推进并最终实现东亚一体化,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与实际发展需要。但是实现怎样的一体化,经过怎样的途径实现,关系到东亚未来的国际秩序与各国利益,因此存在较大分歧。对此,日本曾有过多种选择,例如“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模式、“亚太共同体”等,从此次安倍出访的情况看,目前日本的选择是以东盟为“东亚各国合作的枢纽和推动力”,推进包括“10+6”、对美欧开放的东亚一体化进程。这一选择有利于日本争取东盟、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欧的支持,争夺东亚一体化的主导权。

  综观安倍的新亚洲外交,不难发现,其既是为了打破小泉时期对中韩等亚洲国家形成的外交僵局,更是为了适应冷战后国际与亚洲形势发生的重要变化,特别是中国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推行以实现“正常国家”为核心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4、“对华包围网”构想尚缺少国际共鸣

  问:如何看待日本这一系列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构建亚太多边安全架构的举措?对中国有何影响?

  美国学者格林认为,目前亚洲的安全形势受到五项因素影响,其中第一项因素是“在亚洲还未出现过的实力分配形势,日本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国力相当的局面”,“鉴于日本与中国目前都还不能适应协调彼此实力水平和追求目标的制衡关系,双方都在采取一些明显的平衡和防御行为,反映到整个地区,就形成了各种结盟与再结盟”。

  上述分析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目前亚洲安全形势与中日关系的特点。日本强化日美同盟、签署《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推进“日美澳印战略对话”,以及此次安倍出访的不少作为,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中日间虽然构筑起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框架,但是在安全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战略谅解。要达成谅解,还需要相当长期的努力和一些必要条件的准备,处理得不好,中日关系仍有发生波动甚至倒退的危险。

  然而,虽然总有人想孤立中国,但是在冷战时都孤立不了,在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迅速发展的今天,就更孤立不了。即使“日美澳印战略对话”,要搞起来也非易事。印度总理辛格就解释说,四方对话不是打击中国的“结党”。美国国务卿赖斯认为,四方对话“可能向中国发出意想不到的信号,应慎重推进”。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人不赞成孤立中国,日本防卫大学校长五百旗头真指出,美国和中国是对日本最重要的国家,日本整体外交战略应是“日美同盟加上日中协商”。

  日本共同社评价此次安倍在印度国会的讲话时指出:“安倍的讲话明显透露了欲建立‘对华包围网’抗衡中国的意图。但是,美国在警戒中国军力增长的同时,对可能引发东亚地区不安的举措持慎重态度。安倍的构想在国际社会尚缺共鸣。”这是时代潮流对安倍新亚洲外交中负面内容的回应。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