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新都会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读者之声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虽有优惠政策相助,无奈实际困难多多——
考进外地院校,回沪求职盼“绿色通道”

张炯强


  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发布信息表明,今年本市考取外地高校的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增长。可是,仍有一些考生,特别是考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接到外地院校录取通知书时,选择了放弃。他们担心,毕业后回上海很难找到工作。

  放弃外地求学机会

  小黄同学不久前被苏州一所高职院校录取,拿着一直期待的录取书,她却犹豫起来:校方只承诺,可以在苏州当地企业实习,而且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在苏州,这意味着,就业信息、就业方向都在苏州。那么,毕业后,如何才能回上海找工作呢?家长和小黄左思右想,最后选择了放弃,并且进了一个高复班,准备再拚搏一年。小黄母亲认为,女儿如果考取的是一本、二本的外地院校,说不定毕业时上海的用人单位还能接受,可如今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高职院校,回沪就业定是难上加难。

  出台多项优惠政策

  近年来,为鼓励上海考生报考外地高校,本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比如,上海学生考取外地院校后,学生不需迁移户口;学生离沪去外地高校就读前,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向被外省市普通高校录取的本市考生发放“毕业就业信息卡”,并输入电脑,本市考生可凭卡提前联系推荐就业等等。

  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可是,到外地上大学,家长考生尚有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那些关注直接就业的高职考生。目前,上海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上学时就差不多找到了工作。到外地上学,外地学校的合作方在外地,同样是高职,回上海找工作就难得多。现在,对大学生来说,实习已是找工作的重要手段,在上海上学,获得一个实习岗位相对容易一些,可去了外地,要再想回来实习,时间、条件都不允许。另外,每年临到岁末,沪上举行各类招聘会,是大学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途径,可如果身在外地院校,信息不畅,来回也不方便。

  盼望创造更多条件

  据了解,为方便在外地求学的上海学生,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曾推出举措,要求他们在最后一个学年的寒假前,将“毕业就业信息卡”交到中心,由中心帮助他们找工作。但是,在外地求学与本地上学相比,毕竟在求职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家长们希望,孩子报考外地高校时,除了目前的优惠政策外,还盼望有求职“绿色通道”,让他们与那些在本地求学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实习、跑招聘会的机会。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评论 070824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