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睦邻卡” 情系你我他 嘉定菊园新区嘉馨社区居委会为居民构筑互助平台 陈珍妮 王新华 钱焕杰 |
如今新建小区独门独户,居民早出晚归,邻里间形同陌路。然而,嘉定菊园新区嘉馨社区一张小小“睦邻卡”,牵起400多户居民的邻里情。日前,记者来到小区采访,居民纷纷称赞居委会:“这张睦邻卡有创意,是阿拉的百宝箱!” 搭起沟通平台 提到这个创意,还要从3年前说起。居委会顾主任告诉记者,嘉馨社区是个新建的住宅小区,有许多外来居民。他们非常想融入社区,却苦于没有专门的平台。在居民座谈会上,许多人希望邻居之间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互相熟悉和交流。顾主任灵机一动,想到发放给居民的“居委卡”——居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联系方式,居民之间能不能也通过发卡的形式相互联系呢?如果再将每个居民的兴趣爱好写在卡上,邻居之间不就能自行组织各种活动、互相帮助了吗?顾主任的想法很快在居委会干部中得到认同,一张小小睦邻卡应运而生。 上门反复宣传 睦邻卡的点子不错,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刚开始,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它的意义,对于要登记自己的特长、公开联系方式存在疑虑。于是,顾主任和徐副主任挨家挨户做宣传。有的居民把门开出一道缝,没等她们说完就“砰”地一声关上了;有的居民上班不在家,她们晚上再去。通常一户人家要跑三四次。同时,她们发动楼组长做宣传。在居委会干部和楼组长的感召下,目前已有200多户居民登记了自己的特长,小区400多户居民拿到了睦邻卡。 人才资源共享 不久前一个晚上,气温高达38.6℃。10号王阿姨家中的电路突然发生故障。家中一片漆黑,空调也无法运转,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王阿姨急中生智,赶紧拿出睦邻卡,找到卡上有水电维修专长的钱先生。正在看电视的钱先生立马拿上工具,来到王阿姨家,不到十分钟便排除了故障。王阿姨感慨道:“睦邻卡真是个好东西,比找物业还方便。” 每周三早上,小区活动室都会排起长队。原来是义务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保健医生”给大家量血压,提供一些专业的治疗意见,这位童医生原是福建的外科医生。用徐副主任的话来说,“他也是我们在睦邻卡信息登记时被挖掘出来的人才!现在整个社区的居民都受益”。居民告诉记者:“每次量血压的人有四十多个,童医生两个多小时一直戴着听诊器,耳朵胀痛了也顾不上休息。小区里有这样一位医生,真是我们的福气!” 通过睦邻卡登记,从家电维修到医疗保健,从足球到烹饪,小区里可谓人才济济。 志愿奉献服务 睦邻卡上除了登记着居民各种特长外,在备注一栏里,还登记着许多居民“愿意帮助邻居”的信息。这些居民大多已经退休在家,虽然没有特长,却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解决邻居们的困难。 13号有一对老夫妻,儿女不在身边,平时买米买菜很不方便。一天,阿婆身体不舒服,可是家里没有菜了,她找出睦邻卡,打电话给楼组长谢阿姨。谢阿姨马上帮她去买菜。从此,谢阿姨早上去买菜时,就到阿婆家问一声:“今天要带点什么菜?”每半个月,谢阿姨还替老两口配药。社区文化中心有演出,谢阿姨就带着阿婆去看,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一对上班族夫妇也是这项邻里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就在他们苦于孩子没人接送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在睦邻卡上找到了住在隔壁的政阿姨。现在每天早上7时30分,政阿姨准时领着孩子上幼儿园,下午4时再把孩子接回自己家。等到这对夫妇下班后,再送回去。 共建和谐小区 “睦邻卡不仅能让邻里之间互相帮助,还能通过这张卡找到很多爱好相同的好搭子。我们小区里有很多兴趣小组,腰鼓队、健身队、读书会,还有专门的做丝网花小组……”居民徐阿姨侃侃而谈。 睦邻卡既像一个互帮互助、排忧解难的搜索引擎,又像一把找朋友、觅知音的奇妙钥匙。和谐的睦邻关系造就和谐社区,小创意,大作为。但愿睦邻卡在不久的将来走进千家万户。 实 习 生 陈珍妮 本报记者 王新华 通 讯 员 钱焕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