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杂记 王殊 |
我搬来这个大院的时候,还有一半的人在工作,在另一半离退休的老头中我还是被称为六十“小弟弟”的。可是,真像小时候常念到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二十多年过去,我已过了七十“多来兮”,上升为八十“不稀奇”了,比我大的已为数很少,六七十的已成了堆,大院也成了“养老院”了。 每天一早,我们一些“不稀奇”常常来到大院的广场上吸吸新鲜空气,有的散步,有的坐在长椅上闲聊,也有的在下棋。七时过一些,我们总看到一位医院的老院长穿得整整齐齐地坐上来接他的小轿车到医院去上班。有时刮风下雨,我们都不敢出门了,他还是一天也不落。前些天刚听说他生病住了院,可是过了不几天,又看到他按时上班了。他比我们还大四五岁,我们始终是他的“小弟弟”,他还曾为我们好几个人开过刀。他虽然由于年纪大已有多年不拿手术刀了,但一些重大的开刀,仍站在手术台旁边指导。他的敬业精神和生活态度,已成了大院内外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在九时左右,常看到不少人提了包到附近的老年大学或补习学校去上课,有的学中国古典文学,有的学写字画画,有的学电脑等等。有的学校走路要半个小时,正好作为散步,回家时把菜也买回来了。当然,多数还是“小弟弟”和“多来兮”,但也有几个“不稀奇”不服老重新当上了小学生。有一个是三八式的老同志,忽然到夜校去报了名学起电脑来了。他说这个玩意儿比他当年初次使用缴获的日本大盖子枪还难得多,可是三四个月之后他已能用电脑给别人写信了,当然要赶上他的孙子是想也不敢想的。另一个是在山东打过多年游击后来又随大军南下的女同志,报名参加了小区的老年英语学习班,受到了班主任的多次表扬。几个月后她同孙女用英语对话,孙女除了“你好”、“早安”、“拜拜”之外,没有听懂她说的啥,但是鼓励她好好学习,明年开奥运会时遇到老外就听懂了。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家的情况也不一样。住在我对面楼上的一位老报人,曾是我做新闻工作时的老领导,已九十开外,过了“不稀奇”而不知该称什么了。去年比他还大一岁的夫人去世了,他仍笔耕不止,第三本回忆录在今年初出版了,他说第四本的大纲已写得差不多了。在我楼下的一对老夫妇日子过得很潇洒,每天读书、写字、画画和散步,最近自费出版了两人的书画合集,送给楼上楼下一家一本。老先生虽然已进入了“不稀奇”的行列,仍是家中厨艺高超的“大厨”,老太太和小保姆只能做他的帮工。他对羡慕不止的邻居们说:“只要做到心平气和,不攀比,不牢骚,生活就安排好了。” 可是,要做到这些,不论主客观也不容易。有几家的老人还在为孙子辈忙碌,要接送他们上学,给他们做饭和温习功课等。为他们小考、中考不知花了多少心思,到高考时真是寝食不安了。还有的子女辈工资低,有的下了岗或失了业,老人家负担就更大了。这一年多来,股市兴旺,不少老人炒开了股,连不在行的也干上了。天天在家在电脑上看行情和买进卖出,儿子辈甚至孙子辈在上班时不方便,就常打电话回来,问股市的行情,牛市疯涨,大家都兴高采烈,股市震荡,又忧心忡忡。听说有一家全家炒股,连在初中读书的小孙子也很懂行,当然还比不上报纸上所说的八岁“小股神”。 家家户户都有一本经,更不必说有的几家子女做了什么长什么经理之类,大家都很称赞,忽然有的听说被审查或“双规”,甚至被捉将官里去了。世事沧桑,千变万化,可见安度晚年是要不断努力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