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艺术场馆“冷”气逼人 ——今夏,你看展了么? 黄伟明 姚伟嘉 张雯婷 董鸿景 |
| ||
| ||
| ||
| ||
| ||
|
展品孤傲地悬挂着、摆放着,光洁的地面不染纤尘,整个场馆宁静中透着寂寞的凉意。确实,艺术展需要“静”,但如此空空荡荡的“静”,着实尴尬。学生的假期已接近尾声,但相比同期的电影院、休闲广场,上海各大艺术展馆并没有因为暑假而迎来与气温同比的人气。艺术馆怎么了?是展览不好看?还是大家不想看? 观者寥寥何缘由 假日艺术场馆的冷清,似乎已经是一种“传统”。是因为天气炎热,还是另有原因?就读复旦大学的孙同学是艺术展馆的常客,她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前面的假设:“天气不是问题,如果有好的展览,肯定不会错过。” 事实证明,沪上各个展馆但凡有大展的时候确实都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可是普通的展览或许是策划组织的问题,或许是宣传推广的问题,或许是受众审美能力的问题,常常遭遇“虎头蛇尾”的局面。“好些展览,开头的时候挺热闹的,轰隆轰隆一阵,过几天就没什么人了。”一位坐在美术展馆外面长凳上休息的老伯道出了他眼中夏季展的规律。记者去近在咫尺的人民广场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他们都坦言:最近没看什么艺术展,也没留意这方面的消息。受众本身并不热衷,组织者又未能成功推介,展览自然乏人问津。 艺术展是通过展品引导受众认识、享受艺术的有效途径。在“快餐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静谧的艺术场馆应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大众,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确实已经成为一个课题。 众口难调遇尴尬 为了解决这个课题,艺术馆、策展人各出奇招。选择前卫先锋难以解读的另类作品,吸引好奇的年轻人;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筹划各种“邀请展”,招徕各地的相关人士;把展厅布置得光怪陆离,以期产生视觉冲击……但无论如何,“奇招”取悦的只是一部分人。艺术的品类日益纷繁,谁都有自己的拥护者。喜欢玩摄影的人无视书法展,酷爱“创意设计”的人不看工笔国画。艺术欣赏是主观的活动,民众或许可以理解所有艺术形态的存在,但要他们专程掏钱买票入内观瞻就有困难了。 现在的人讲求物有所值,如果花同样的钱能看到更多有价值的艺术品,自然趋之若鹜。“双年展”之所以成功正因为它“海纳百川”:艺术家在此畅所欲言,参观者也有发言权;不仅能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亲身参与作品的创作。而去年“故宫博物院宫廷珍宝展”的成功是因为皇家瑰宝难得一见,大批珍品的“驾临”更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可是,这么重量级的展览毕竟是少数。在淡季,比如暑期档,众口难调的尴尬恐怕只能期待受众改变艺术欣赏态度来缓解了。 老外青睐见差异 和本土受众的冷淡成鲜明对比,记者接触到的老外对上海最近的艺术展颇为青睐。Northenscold一家来自美国,虽然在上海只停留三天,但他们还是花了一整天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博物馆有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品,美术馆有中国现代的艺术品。展览做得很好,我很喜欢!”Northenscold先生是摄影爱好者,但在陈放其他艺术形式作品的展厅里同样看得津津有味。中国参观者视而不见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构成中国印象的元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差异,对文化、对艺术的态度差异。去欧洲旅游的中国人,或许也会去卢浮宫、大不列颠博物馆,但很多人只热衷于留影,而不会意识到“我应该认真看看这些藏品,它们是文明的结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但为什么现在的人面对文明的时候那么浮躁,甚至不屑一顾?带着孩子来看展览的张女士肯定了当今受众在态度上存在的问题:“所以,我就想从小培养小孩欣赏艺术的能力,这是潜移默化的。希望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能让他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的欣赏。” 记者 黄伟明 实习生 姚伟嘉 张雯婷 摄影 董鸿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