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能给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 欲补“科学营养” 难觅科普好书 马亚宁 |
学术明星义卖、人气主持签售、选秀新星“走秀”……2007上海书展冷落了科普作品的读者。昨天,上海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关注上海科普读物现状和发展的主题,引来不少市民“诉苦”:书展上,好书如潮,独不见优秀新颖的科普书;卖书活动花样翻新,与科普读物有关的却只有一项,主角还是早已不写科普作品的科普作家叶永烈。 出书不少佳作不多 目前,上海有4家出版社专门出版科技类书籍,各类高校出版社也兼顾科普读物。近几年,上海科普图书出版数量总体较稳定,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其中,不少作品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计划,却没有一部像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那样家喻户晓、备受推崇。 《十万个为什么》至今已有47岁“高龄”。老科普作家早已白发苍苍,封笔多年,年轻的好作家却凤毛麟角。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姚诗煌说,写作科普作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一般由专业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等自愿兼任,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但是,国内的年轻科学家长期从事抽象的科学研究,不善于文字通俗、文笔优美的科普写作。 科普读物也要“秀” 科学领域何时拥有自己的科普明星?昨天有听众建议,要在眼花缭乱的图书市场中“夺人眼球”,科普读物不能只有简单朴素的单一风格。不妨请营销高手多方面包装,甚至请姚明来代言,吸引更多年轻人拜读科普著作。 哈利·波特、X战警、星球大战等一系列科幻大片风靡全球,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商业推广、衍生产品等各种手段,“玩转”科学元素。上海有一大批知识渊博、演讲技巧精湛的院士、教授、专家及科研工作者。他们的演讲绝不枯燥,且很有哲理。在不干扰正常科研的前提下,何不请他们走出实验室,登上荧屏甚至制作成网络视频,吸引市民仰望“科学星空”,时时保有一颗好奇心。 让青少年喝“精神奶” 青少年充满活力,富于幻想,对少年科普读物青睐有加。近来,《少年科学》杂志的主编却在为发行发愁。原来,有学校以与课业学习无关,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为由,将青少年科普刊物“驱逐出校”。 课内学习数理化,课外教辅多补习,难道这都不是学科学?面对家长们的不理解,姚诗煌指出,课内的科学教材注重知识点的学习,突出应试教育;而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探求心。如今,学校和家长督促孩子们一天一杯牛奶,让身体告别“豆芽菜”;殊不知,一年读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也是喝足“精神牛奶”,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本报记者 马亚宁 评论 0708251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