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人家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弦箭 射彤云 放光彩
——昨访新海派水墨画探索者杨正新
林明杰

  ■ 杨正新的新水墨画
  ■ 杨正新的《九如图》 图TP

  今天下午,“水流花开——杨正新水墨艺术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作为新海派水墨画的重要探索者,杨正新的每一次艺术嬗变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架子床 海岛忆当年

  多年前,陈逸飞与记者私下议论沪上画坛“今后谁为英雄”。说到杨正新时,陈逸飞说,他最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大气、率性、自由、激情充沛……采访杨正新时,记者告诉了他陈逸飞的这番评论,不料引出他自爆猛料:“我和陈逸飞曾经同床8个月。”原来那是上世纪60年代,杨正新和陈逸飞被派往崇明岛搞“四清”。他俩本是上海美专不同年级却相互认识的同学,这次崇明之行让他们走得更近了。他俩被安排住在一间农民房子里,里面只有一张古老的架子床。8个月的“四清”工作期间,他俩都一起睡在这张床上。“这种架子床本该是夫妻睡的,但当时安排两个男的睡一张床很正常……”说到此,杨正新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杨正新说,陈逸飞当时20来岁,已有出国求学的志向。他总是在口袋里揣着写满英文单词的小纸条,抽空就背背。他曾对杨正新说:“你们学国画的可以不出国,我们学油画的总该出去看看。”

  画风变 绘画换左手

  中国改革开放后,学油画的陈逸飞出国了,学国画的杨正新也相继走出了国门。他们的艺术道路都因此产生了重大转型。杨正新从小师从著名国画家江寒汀,走的是正统海派国画路子。记者曾见过杨正新早年的花鸟画,几乎可与江寒汀乱真。虽然当时画坛内外对杨正新的画技颇多赞誉,但杨正新却想摆脱这种风格。

  杨正新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诸国游历和生活多年,自由不羁、形式多样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大刺激了他的艺术灵感。他深切感受到,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画,应该在新的生存环境求新求变。要大胆突破,要画出心中的节拍。但是,长期严格的艺术训练让杨正新提起毛笔,就会下意识地“走老路”。为了摆脱束缚,释放个性,杨正新尝试了多种方法。最为极端的便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训练有素的右手告别。他启用从来没有拿过笔的左手作画写字,他要让这只从来没有被“扭曲”过的手,完全听自己心灵的召唤。

  勤思考 线条表心性 

  杨正新的创新国画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海外收藏家首先大量收藏他的作品,给他出画册,办画展。但数年以后,杨正新再次放弃了自己已经取得成功的画风。他觉得自己那个阶段的作品过于复杂,像是古今中西的大杂烩。他要对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提纯。平日里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杨正新,其实勤于思考。他往往用最简捷的思路解决复杂的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和思索,他得出结论:最具中国画精神特质的是中国画的笔墨线条。中国画的线条能塑造物象,能表达心性,能连通古今中外的艺术精神,它可以是最古老的,也可以是最现代的。

  魔术师 漫天舞彩练

  昨天,记者在上海美术馆大厅中看到杨正新的新作,正是其艺术理念的成功实践。杨正新风格的线条,如魔术师的手法,如是漫天飞舞的彩练,幻化出千山万水、风花雪月、鸟语花香、风情万种……

  程十发先生17年前曾对杨正新的艺术探索有过评价,摘录如下:“他(杨正新)掌握了传统又不满足现状,像一支箭羽离开了弦向天空飞驰。它好像射中了一朵彤云,散发出一束光芒。” 十发先生的这番话,正可以贺杨正新今日之画展。  

  本报记者 林明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