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学步”夕阳美 叶佩韵 |
| ||
|
叶佩韵 1 开心比葆春霜还有效 2001年我退休了。说实话,我年轻时想象力再丰富,也料不到中国会有这么一天,社会越来越能凸现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尽管我开始变老,但我想,让生命来次新的“激活”,行吗?大半辈子的路已走过,再重新“学步”,让自己的夕阳人生更鲜红。 如今老年大学、培训班、兴趣小组有的是,老年合唱团、时装队、舞蹈队、戏曲沙龙也不少,“对号入座”比择业可容易多了。退休前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英语教师,单位评这评那都和我无缘;没承想退休后,却学这学那还学出些名堂来。我现在一周的“上班”内容,就有时装队、评弹培训、沪剧沙龙等等,真是蛮忙的。老公调侃我:“以前看不出侬有啥个花样经,现在倒来劲了,像‘春不老’。”我参加的时装队,演出是不计报酬的,就连服装也自己贴钱做。我们评弹和沪剧票友,还送戏到里弄和敬老院,车钱、餐费也自己出。当然,我也赚到过一笔“大铜钿”,参加电视台举办的“五星奖擂台赛”,逮到过周冠军、月冠军,两次共拿了3000元奖金,扣掉600元税,排练、就餐、乘车等费用,还有沙龙朋友分享快乐的聚会,我和拍档一算,收支基本轧平,并无赚头。你问我这样究竟图个啥?就图个开心呗,这可是比抹100瓶葆春霜都要有效的养颜处方啊! 2 录像机成了我的“老公” 一次,我所在的沪剧沙龙要到社区演出,要准备节目。节目当然要有点分量才行。沙龙的苏老师哄我说:“侬只要旗袍一穿,扇子一拿,头髻一梳,不开口就活脱脱一个繁漪。”乖乖,原来他要让我和曾是专业演员的陈老师唱对手戏,而且是《雷雨》中繁漪愤然斥责周家的那一段戏。这段戏里人物的情感起伏大,唱词又长,至少要表演20分钟。可平时在沙龙里大家唱唱,我只会唱《雷雨》中“盘凤”、“求萍”之类的小段子。以前倒听沪剧大师丁是娥唱过这个片断,但我只是一个“粉丝”而已,岂敢东施效颦?但苏老师已经“固执己见”地发现了“角儿”,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了。幸好电视台正播出马莉莉和张杏声老师的这段表演,我赶紧用录像机全部录下来,每日学唱。那些天录像机成了我的“老公”,真老公只好请伊睡到书房里去,因为我要日里夜里加紧练习呀。 唱段中有好几句没伴奏的“紧板”,我怕走调,翻来覆去地唱,老公笑言:“听来听去这几句,像张坏掉的旧唱片。”刚开始的水平可见一斑。更难的是,一面要背出90多句唱词,一面还要对着镜子拗造型。到底“拷贝”得有几分像了?我把自己唱的录了音,拿来和录像进行比较。于是,家里的卫生间又成了我的工作间,门一关,录音效果蛮灵;墙上大镜子,既可拗造型,又能试妆。还有一个好处,“产品”尚未试制成功,免得家人看到我那副痴样。在家里,老公女儿都是戏盲,就我一人爱唱戏,是标标准准的独脚戏。 别看沙龙里的苏老师、陈老师哄我时一番“甜言蜜语”,真到排练时可严格了。为让我入戏,他们不断给我分析繁漪的心理变化,仔细得就像在劈豆腐干丝。还特别强调:“做动作不要机械模仿,一个手势、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都要出自内心的变化。”“手中的扇子,不是用来赶蚊子的,要出戏。”排练步骤先是清唱,再配主胡,最后是配小乐队。开始时,我常常是没唱几句就被叫停,像只老爷表,走走停停。真吃力,我心想,不是在演太太繁漪了,真有些像做媳妇“阿必大”。经过反复排练,总算有点像样了,可那天演出却差点出洋相。 那天临上台了,明明唱词已经背得很熟,可心底里不知从哪儿又冒出个声音:“你再想想看,还有哪几句可能忘掉?”这声音像幽灵一般浮上来落下去,搅得我心神不宁起来,只好站在后台一个劲地背唱词。一个节目谢幕了,又一个节目谢幕了,每听到观众响起的掌声,我的心就像小船碰上礁石,总要“咯噔”一下。我越等越急,越想越慌。又是一阵观众的掌声,我听到主持人在报我的名字,犹如一个大浪击来,把我脑中的唱词一下卷得无影无踪。我只听见心在“怦怦”作响,连手脚都有些发抖了。我对着苏老师央求:“侬把我的节目往后推几个好吗,我实在是记不起唱词了。”谁知苏老师把眼睛一横,冲我就吼:“勿来噻,上去,唱坏忒算我的!” 我像鸭子一样被赶上舞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脑海中忽然跳出了一句唱词,“萍,方才的情形侬亲看见……”这不就是我要唱的第一句?找着了!——我总算完成了这个“角儿”的戏,想想还真要感激苏老师的激将法。而且怪了,从此这90多句的唱词就没再唱错过,成了我在沙龙里的保留节目。 3 “美丽冻人”的时装表演 我参加老年时装队其实也有“历史渊源”。那是退休前,学校要组织一次师生联欢会,每个年级组都要出个节目。有人提议,现在社会上时装表演蛮走俏的,我们做教师的,有些鲜亮的衣服,平时都不太敢穿到学校里来,不如趁这个机会秀一把。也好让学生看看,平时一本正经的老师,并不缺乏审美情趣。绝!大家一致通过。那天联欢,大幕一启,我们这些盛装打扮的老师站在台上,一个个像新出炉的陶俑,学生又是掌声又是叫喊。尽管我们摹仿时装步,两腿交叉着走,险些没把自己给绊倒,但全场的笑声闹声,着实让我们此后兴奋了好几天呢。 退休后,我真的参加了老年时装队。我们那帮姐妹们,曾一次次“宁要风度不要温度”地风光过。 有一年,我们接到在南京路上出演的“订单”,姐妹们总算有了个“玉树临风”的机会,好一阵兴奋。那天果然有风,但却是突如其来的冷空气降临的大风。这可惨了,我们穿的不是礼服就是旗袍,没袖的、开叉的、露颈的、袒背的,虽各具特色,但这天大家都真的“美丽冻人”了。最要命的是,是从露天奔到屋内“抢装”(换装待演),手哆嗦得不是纽扣扣错了,就是拉链给卡住了,不少人竟急出了汗。此后,我所参加的“上海退休职工大学第二春艺术团”时装队,在2006年本市迎世博“光明杯”银发使者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2006年11月,我们又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到了宾馆行李还没有打开,大家就一起去找排练场所。正好宾馆的楼下有块场地,我们把随身带去的录音机一放就开始排练。一曲“家乡美”的悠扬旋律飘荡在空中,给这幢坐落在南京城郊的宾馆平添了几分“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让我们得意的,一栋办公楼正与宾馆毗邻,随着一扇扇窗子的开启,不少人探头观看,还有人干脆下了楼来“围观”了。可不料,一会儿来了位男士,说我们的排练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要我们换个地方。 走人呗。于是时装队即刻变成了搜索队,不大会儿,还真让我们找着了一块不很陡的斜坡地。要是平常走路,这算不上费劲,可我们穿着高跟鞋反复在斜坡地来回走,还要挺胸、收腹、走“猫步”,这就不轻松了。时间一长,大家腿酸脚麻,头还犯晕。排练结束回到宾馆,大家坐在床沿一起捏起了脚后跟。 当演出的大幕徐徐拉开,我们一起走进了炫目而灿烂的舞台,犹如沐浴在金色的夕阳里。不知演绎了多少回的 “家乡美”乐曲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那来自于心中的呼唤,扩散到我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或许是斜坡上的“强化训练”起了作用,赛后在台下观看的领队兴奋地说:“这次是超常发挥!步履轻盈,肢体舒展,动作特齐,连我都入迷了!”参赛后的第三天,我们接到组委会通知,要留下参加颁奖大会,中奖有望! 颁奖大会的晚上,伴随着节目的演出,主持人由低往高宣布获奖名单。大家都凝神屏气地听着,荷花奖、桂花奖、梅花奖,多么美丽的名字。我们既希望名花有份,又指望能得到最后那朵“名花”。当一个个奖项“花落人家”之时,我们就像爬高的人,离目标越来越近,心也越来越紧。终于,这次的一等奖“金牡丹奖”落入了我们的怀中。指导张六妹抽泣了,不少队员眼中也都噙满了泪花。 4 阳光会永远伴随着你 在职时我除了讲台,从未奢望过上舞台,更别说电视台。可退休后学这学那,倒学出点名堂来。为了展示我夕阳红的学习成绩和风采,在我60岁时,女儿为我组织了一场生日party。 借了一个多功能厅,女儿特地设计了小舞台背景板。阳光、大海、红花的背景中,是我的一张身着斜襟中式收腰短袄的戏照,照片左侧写着“最美夕阳红”几个大字。邀请亲友的请柬,是由我提出,并经家庭合议通过的。请柬写道:“我们家‘一号首长’叶佩韵女士,老的、小的、懒猫咪,事事操心;沪剧、越剧、走猫步,样样沾边。为感谢她对家庭的奉献精神,同时,也为答谢亲戚朋友多年来给予她的关怀和快乐……举家邀请您的光临,同喜同乐。”当然,请柬上也注明了:“此次生日不收礼,收礼只收一颗心。切记!” 那天,前来聚会的有亲戚和旧日的同事,更有我时装队、戏曲沙龙和一起跳舞的朋友,大家各展才艺,尽兴联欢。作为活动的主角,我自然也进行各项汇报表演。 那天最激动的是我近90高龄的老爸,他把我们4个子女拉扯大,自己却省吃俭用,近乎于苛刻。直到现在,他宁愿坐1元的公交车,也舍不得坐空调车呢!他称得上是上海地方戏曲的忠实听众,年迈眼花看电视吃力,却半导体不离身。年轻时想看戏,但为了这个家,进剧场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天他坐在了第一排,看得是那样入神,笑得满脸皱纹像漾起的水波。当生日party结束向来宾致谢时,我把老爸搀到台上,附在他耳边问:“节目看得清吗?吃力哦?”他忙不迭声地说:“清爽,不要看得太清哦!”但我知道,他更多的是用心来分享子女的快乐的。我的眼眶湿润了,女儿女婿送给我一大捧玫瑰花,我塞在了他的怀中。人的一生,还有什么能比爱情、亲情、友情更重要? 我想起了在地铁车厢里读到的一首英国小诗:“那春天最初飞出的蝴蝶,橘黄而紫红,轻快飞过我的路,一朵飞翔的花,改变着日子的颜色。”是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人,只要你用心去寻觅那“最初飞出的蝴蝶”,阳光就会永远伴随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