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 黄新天 蒋米尔 |
|
腹主动脉是腹腔最大的血管,担负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至腹腔脏器和双下肢。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腹主动脉壁因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受到破坏而失去弹性,呈瘤样扩张,而非真正肿瘤。老年人动脉硬化引起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腹主动脉瘤形成是最常见的原因。 腹主动脉瘤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3~117/10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约为5:1。发病初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感觉腹部有一搏动性肿块,犹如埋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有破裂可能。一旦动脉瘤破裂,死亡率极高,总体死亡率高达78%~90%。文献报道,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有6000人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 由于大部分腹主动脉瘤患者直至破裂前无临床症状,所以如何早期诊断腹主动脉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无创、价廉、高确诊率的检查方法,98%~100%的普查人群能清楚显示肾下腹主动脉。正常腹主动脉管径2cm,当腹主动脉管径超过3cm必须定期进行超声、CT、MR等影像学评估;一旦腹主动脉管径超过4cm,必须尽早接受外科治疗。 目前,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包括传统的手术治疗和新开展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自1951年Dubost首次成功施行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以来,迄今已50余年。传统的手术治疗是将腹腔剖开,将腹主动脉瘤切除,然后用人造血管替代重建,恢复腹主动脉的血流通道。由于患者多为高龄,合并有心、肺、脑等疾患,手术创伤大,手术有一定风险。当然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围手术期监测水平的提高,手术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基本控制在4%以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手术方式是在X线监控下,在双侧大腿根部作一6~8cm小切口显露股动脉,应用特制的输送装置,经股动脉导入覆盖人造血管膜的血管支架,将内支架固定于腹主动脉壁,使高压动脉血流与腹主动脉瘤壁隔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腹主动脉瘤切除手术相比,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 因此,老年人发现腹部有搏动性肿块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若诊断腹主动脉瘤,须尽早去除腹腔的这个“定时炸弹”。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