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首个社区青春期性教育小组走进“中华性文化展”
如何让孩子掌握“男女交往”尺度

吴洁宇 马丹


  昨天,上海首个社区青春期性教育小组,12位19岁到21岁的青少年走进了“中华性文化展”。“我们的一项小型调查显示,90%的青少年想了解性心理和性疾病预防的知识,但80%的青少年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相关知识。”组织者、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卢湾区工作站站长秦天栋表示,青少年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性健康意识淡薄和知识缺失令人担忧。

  担忧:“小妈妈”频现 

  上周,小组邀请电台《性情中人》栏目的兼职编辑和主持朱嵘医生前来讲课,19岁女孩小雨(化名)吞吞吐吐道出了秘密:“万一意外怀孕了,有什么办法吗?”社工这才知道,小雨竟也是一名怀孕少女,而且之前已偷偷到民营医院做过一次流产,二度怀孕的她实在拿不出钱了。“虽然现在小雨已在社工联系帮助下到医院‘药流’,可伤痛却难以抹去。”秦天栋告诉记者,举办小组的初衷,就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太多和“小雨”一样的女孩、男孩。

  溯源:错误信息泛滥 

  当问及“之前你们了解性健康知识吗?”,所有小组成员都摇头。不少成员坦言,学校的生理课大多很简略,不涉及具体的自我保护和意外应对,有的学校走过场放放录像,让同学自己看书理解,学不到什么。

  “家里?”20岁的桃子摆了摆手,“爸爸妈妈怎么好意思跟我讲这种东西啊?!妈妈只会偶尔说女孩子要自重,怎么算自重也不讲清楚。”性教育成为亲子间“不能说的秘密”,这使得处于性成熟期的青少年唯有在朋辈或网络中寻求答案,了解渠道的偏斜最终导致错误信息的泛滥。一位怀孕少女就曾告诉秦天栋,她的朋友说流产没啥大不了,养几天就好了。

  应对:家校教育改路子

  卢湾区妇幼保健所所长杨海健说,大多数发生意外怀孕的青少年在发现自己“出状况”时羞于向家人问询。“光有一条‘少女热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常态的社会教育和医疗咨询机制。”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谢诒范认为,当前家长、学校的性教育慢了一拍甚至多拍。“首先,应提醒女孩自尊自爱,男孩应有责任心,可以通过危害性的说明,如社会评价、自我发展、健康威胁等警示。其次是知识教育,不用‘讳疾忌医’,因为有了知识,孩子更能‘知轻重’。最后是帮助孩子掌握自我控制能力,别把‘男女交往’看成洪水猛兽,否则只会把一部分孩子推向反面。”

  实习生 吴洁宇 本报记者 马丹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