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新都会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上海地产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美丽足球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 广 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彩墨淋漓画苏州

方 骏


  在我认识画家刘懋善之前,先认识了他的画,在认识他的画之前,先认识了苏州。我曾登上盘门水城,看水陆形势;走过西阊门内的专诸巷,看斜阳草树;也曾小坐沧浪,看水光波影,听风过山林;逛过十里山塘,看河房桥市,听市内喧闹,舟楫欸乃……历史与文化就溶在那河里,刻在那桥上,蚀在那些水巷老屋中。那是几百年、上千年的浸渍,文化的琢磨所留下的,每一块砖石都打上了时间的印痕,每一处栏杆都蒙上了岁月的包浆,每一条花纹都倾注了艺术的匠心,每一组衔接都聚集了精妙的构思。

  我认识刘懋善的画,最初是在苏州,后来在涉外酒店里,再后来是在画廊里,诸多的报刊杂志上,甚至是在广州买家具的店堂中,在哈尔滨机场的候机厅里,好像不经意中到处可碰见他的画。

  在他的笔下,老屋的高低错落、大小参差、正侧背向,都可以任意安排,桥可以任意连接,藤萝可随意披挂,树木可以随意生长。构图也可以以白计黑任意摆布,运笔也可以浓淡相宜任意淋漓,用色更可以五彩缤纷任意点染。大笔浓墨一抹,可以是黛瓦屋顶,也可以是屋后远山,可以是船上鱼网,也可以是水岸浅滩。斑斓的色彩点染,可以是花叶藤萝,也可以是晾晒的衣物;可以是老屋的门窗,也可以是粉墙上斑驳的光影。这就是随心所欲,这就是熟能生巧,巧在不管怎么画,都是老屋的风云,水巷的情致。

  苏州画水乡风光的,除了刘懋善之外,还有孙君良等人,然而,他们的画各不相同。孙君良笔下的水乡是园林清幽,湖山旷远,繁枝密叶,曲径通幽,那是夏秋季节,艳阳高照,是明丽江南。刘懋善笔下的水乡是粉墙黛瓦,长堤虹桥,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是梅雨季节乍暖还寒的水墨江南。他们画出了各种不同的江南,有的温秀,有的冷逸,有的酣畅。

  有些画家的视野已经越过粉墙黛瓦,远眺湖光山色了。刘懋善的目光仍然聚焦在水乡老屋上。他钟情于老屋上的每一块斑痕,沉醉于粉墙上的每一道光影,欣赏着矮墙上的每一次花开。他那水巷的人间故事,江南的故园情思,永远都说不完,好像永远有更新的发现,有更美的表现,水巷老屋是他永远的依恋。

  苏州是因为有了诗人苏舜钦,才有了“千古沧浪水一涯”,因为王献臣交了文徵明这样的朋友,拙政园才处处透着隽永的书香;因为有韦应物、白居易、陆龟蒙、刘禹锡、范成大这些诗人,有沈周、文徵明这些画家,苏州才更有诗情画意;也因为有了俞曲园、章太炎、叶圣陶这些文人,苏州才更有文化。苏州人以自己悠久的历史为荣,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