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玻璃器 李永兴 |
|
玻璃,古称“琉璃”,亦称“料”。中国古代玻璃生产起源于西周时期,到清代乾隆(1736-1795年)朝,玻璃器的生产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玻璃器,用途广泛,涉及宫廷陈设、生活、祭祀、文具、装饰等各方面;品种丰富,有单色玻璃、套玻璃、画珐琅玻璃、金星玻璃、刻花玻璃、戗金玻璃、搅玻璃、缠丝玻璃等。其中金星玻璃便是众多玻璃品种之中的一枝奇葩。 金星玻璃,为舶来之物,清代早期传入我国,当时称“温都里那石”,中期以后根据其表面视觉效果改称为“金星玻璃”。金星玻璃一般呈紫黄色,内含密集的、闪闪发光的小金星,富丽华美,非常适合制作一些供人们欣赏和把玩的工艺品。金星玻璃与其他如吹制、有模出吹制等玻璃器的制作方法不同,它需要先将其炼成块状,然后再运用琢玉技法雕刻成器。 金星玻璃三羊开泰山子(见图),是乾隆时期金星玻璃器中的上乘之作。作品运用浮雕、圆雕等技法,表现三只栖息于崎岖山石之间姿态各异的羊,内容紧扣 “三阳开泰”吉祥主题。底部中心阴刻“乾隆年制”篆书款。 中国古代常以“三阳开泰”作为一年伊始的吉祥语。《易卦》有: “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羊”与“阳”谐音,因此,用三只羊构图设计制作的工艺品比比皆是。 明日刊登《乾隆组玺》,敬请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