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新都会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上海地产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美丽足球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 广 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候车时站哪儿最有利,车厢里何处最舒适?有“科学理论”指导——
上班族编制地铁“生存攻略”

姜燕


  每天辛苦地挣扎在轨道交通上,上班族早把车上的位置分了个三六九等。最近,更有“敬业”的网友,总结出一套图文并茂的“生存攻略”,教你如何在拥挤的等车人群中率先进入列车,抢占有利地形。

  候车站在侧面较好

  这个发帖的网友估计物理学得比较好,分析人流时连“流体力学”都用上了。他分析,流体在突然失去阻力时,呈喇叭状扩散,如有侧面压力,则呈最大压力向中间喷出。因此,候车时站在人群中间,必然和下车的人流正面冲突,这一停顿,直接影响进入车厢的速度。

  反败为胜的45度斜角

  如果没有站到第一位,不要急,有一个位置能让你“反败为胜”。这个公开的秘密位置就是:斜45度角站立,在与车行前进方向相反的等候区。

  据网友观察,列车到站完全停到位的几率并非百分百,略差一些的居多,很少有超过等候区的时候。如果站在与列车前进方向相同的等候区,很可能由于车不到位,从第一变成第二。但如选择站在另一边,就有可能从第二变成第一。

  为什么要斜45度角站立呢?通常,有90%的可能性会有人站到第一个人的边上,这么一斜站,就很少有人再往前压,此为保护自己地位的一着“妙棋”。

  中心区域位置最佳

  编制“轨道交通生存攻略”的网友当中,有“物理学家”,也有“工程师”。受网友热捧的一个帖子,企图以数字来说明问题——

  “地铁1号线车厢宽约3米,座位宽约45-50厘米,去掉两边座位的宽度,中心区域约2米宽。根据我3个星期的研究,到上海南站之后,正对门的区域纵向排列多达9人(偶数过的),人均0.33米的空间,人已经挤得像肉饼了。但是,中间的2米宽的区域,一般只排3人,人均空间有0.67米,几乎是门边位置的2倍。”

  另外,据新民网调查:截至今日8时,1575名网友投票结果显示,约40%的人喜欢挤到不供下客的一侧车门口,选择车厢连接处这个位置的最少,仅占3%。不过,也有34%的网友表示,挤地铁没有固定位置。

  【秘笈摘抄】

  ●长途客需要座位的,建议你在靠近有电梯出口的门等,这儿的机会多;最好站在车厢中间,等到座位的几率相对较大。

  ●短途客喜欢门口第一个座位的前面,一是减少上下车的冲击力,下车又不难。

  ●短途客最好在最后上,脸朝门外,下车时效率高,也不会正面对里面乘客,避免矛盾,尤其里面有女性时,面对面很不礼貌。

  ●带着孩子的或老年人,千万别冲在前面。上车后,礼貌地在写有专座的位子前,请坐着的让座,这是理所当然的。

  (新民网调查还在进行,读者可登录www.xinmin.cn参与。)

  本报记者 姜燕   调查  070828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