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新都会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上海地产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美丽足球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 广 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 广 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起码有四五十人不是好汉!知名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近来新解《水浒传》,对许多定论做了颠覆性重新诠释,在学界引起争议
梁山泊不济贫背后的荒唐

刘培


  在当今“消费经典”的年代,制造噱头似乎正在成为解读经典的首要标准。

  “解释学”的基本观点是:任何解释都是“偏见”,而任何“偏见”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所以,把李白“解释”成古惑仔,把关羽“解释”成好色男,把诸葛亮“解释”成虚伪男,在“学理”上都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做法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只有“阶级分析法”一种解释独霸天下,造成了“解释学”死于单调;而现在,正好相反,越是“新奇古怪”的解释越能得到市场的鼓励,一时间又造成了“解释学”死于狂欢——过多过滥的“新奇古怪”的解释正在“劣币驱逐良币”,让“解释”本身变得面目可憎,因此越来越“讨人嫌”。

  细致地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梁山泊劫富不济贫”、“一百单八将起码有四五十人不是好汉”,这些说法都是符合书中“事实”的。但是这种解释却是有失公允的,梁山好汉还有它更主要的进步的一面呢!在封建社会里,梁山泊反抗腐朽的官府,反抗贪官污吏、恶霸地主不对吗?他们“轻生死,重大义”不值得敬仰吗?他们“劫富”固然肥了己,但也让老百姓得益。

  周教授所谓的“颠覆性重新诠释”,难道就是只针对梁山好汉的黑暗面来制造“噱头”?就是对其进步的一面不闻不问?这样的解释确实很有“颠覆性”,很符合市场追求新奇的商品逻辑,但是这样的解释陷入了“解释学怪圈”,没有坚持解释的原则,即历史原则(解释人物要带回到人物所在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今人之眼光去随意审判古人)和美学原则(小说是虚构的以“审美”为最高目标的作品)。

  我们的学者文人们,不仅要对市场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一个开放的社会,绝对应该容忍异端的权利,但是异端也不能过分地“解构”社会、破坏文化。也许,这种对待经典的态度,才是消弭越来越多的因解释经典而生的争议的不二法门;才能保证不把“解释经典”恶搞成“作践经典”。  中国青年报(刘培)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