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语】 从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新“尺子”谈起 周敏凯 |
周敏凯 最近有两则关于干部政绩考核的新闻令人感慨,一是今年下半年全国省级领导班子换届中,节能减排工作将作为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另一是在全国招商引资中,许多地区不再以 “劳动力廉价”为“优势”条件,如山东省将职工工资和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纳入官员政绩考核范围。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是社会发展重心的指示器,也是导引领导干部行为的指挥棒。改革开放以来,一度仅以经济发展、GDP增长为领导干部工作中心与热点,这些因素也是各地政府考核干部的硬指标。于是出现一种社会风气:各级干部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率、招商引资数量、地方道路、广场、楼堂馆所硬件建设,拼速度,比规模,政绩工程层出不穷,还美其名为打造招商引资环境;而对节能减排、资源环境保护、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缺乏热情,这方面工作是干部考核盲点,干部工作软肋。突出例子,如安徽阜阳以引资为由造机场,结果每天登机人数没有机场管理人数多。淮河两岸大肆招商引资,密布高能耗、高污染“五小”工厂,GDP上去了,沿河居民却因河水污染守着大河没水喝。当国人陶醉于“世界加工厂”,整个社会浮躁不安向钱看,生态环境保护与子孙后代发展被置之脑后时,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加大。现代化建设如不顾现状、不对未来负责,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指标,就不能指望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干部政绩。 我们可以看到,干部考核标准正在发生转换,趋向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开始更加关注科学发展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相信“十七大”以后,一系列社会与环境发展指标会成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硬指标与干部工作焦点,百姓可以指望攀升的物价得以抑制、食品安全得以保障、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