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上海地产
 第A20版:上海地产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投资理财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A29版:求职
 第A30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A3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A32版:求职·招聘·培训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科技
 第B13版:汽车·安全特刊
 第B14版:汽车·安全特刊
 第B15版:汽车·安全特刊
 第B16版:汽车·安全特刊
 第B17版:汽车·安全特刊
 第B18版:汽车·安全特刊
 第B19版:汽车·广告
 第B20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2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2007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针对来自贫困地区的新生,高校纷纷推出各种解困措施,心理咨询专家指出——
贫困新生更需要“心理帮困”

张炯强


  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一条龙服务、缓交学费、赠送日常用品……新学期,沪上各高校又迎来了一批贫困地区的新生,学校早就准备好了一系列物质上的帮困举措。但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对于不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补助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

  “两个世界的人”

  上周末,复旦大学迎来了3000多名2007级的新生。迎新现场,中国移动推出了一个向每位新生送手机话费的活动,只见同学们个个高兴地忙着排队、登记,唯独有一名来自外地的新生,站在一边,显得有些犹豫。记者与他一聊才知,他来自云南,靠着父母东拼西凑借来的路费,才来到学校报到。一进校门,这名贫困生就发现与周围同学巨大的落差:别的同学有家人汽车接送,还拿着漂亮的手机与朋友兴奋地聊天、发短信,可自己呢,不要说手机,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需要资助。“我没有手机,送话费有什么用呢?”这名不愿透露名字的学生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不要刻意扩大“贫困”

  对此,资深心理专家、华东政法大学张海燕老师认为,现在,一说起帮助贫困新生,学校所做的是送钱送物,其实,贫困新生第一课,该是“心理帮困”。这位专家说,贫困新生一进校门,学校就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不要刻意扩大“贫困”二字。张海燕说,其实贫困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这些学生心态调节得好,克服自卑、嫉妒、怨恨等不良心理,只会比其他学生更加自强不息、发愤图强。学校还应该要注意帮困的方式方法,不要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觉得所提供的帮助是对他们的一种施舍。

  努力挖掘“闪光点”

  作为心理咨询专家,张海燕每年开学都会接待部分贫困新生。她介绍说,来自偏远地区农村的同学经济条件比不上其他同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成绩可能也没有城市里的学生优秀,但他们肯定也会有自己擅长的方面,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努力将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例如让他们担任自己成绩突出的学科的课代表,或是让他们在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展示自我风采,这样的安排可以让他们重新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评论  070829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