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说李白有“恋足癖” 教授称梁山43人非“好汉” 学术界“博出位”之风愈刮愈烈 李菁 |
“梁山好汉劫富不济贫,不能代表农民起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最近对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作出的此番“新解”,改写了不少学界的定论,引起争议。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近期出版的《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一书,也因把唐代大诗人李白“创造性”地命名为“古惑仔”而受到关注。一些原该埋头做学问的专业人士,纷纷以猛烈“颠覆”的姿态发表“醒目”的新观点,“博出位”之风似乎从娱乐界刮到了学术界。 “新解水浒”有失偏颇 周思源发表观点称,把梁山好汉看作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之英雄的传统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连梁山泊内部都分配不均。如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得手后他们就把这些不义之财瓜分了。再如晁盖上山后,有一次派几百人下山,抢了20多车财物,一半留在仓库里,另一半中的二分之一由11位头领平分,其余二分之一由七八百个小喽啰平分,头领所得是喽啰们的70倍。周思源还认为,梁山108将中至少有43人不是好汉,只不过犯了事,被迫入伙,不能算是农民起义;真正受到腐败官府、黑暗势力迫害,被“逼上梁山”的只是少数人,以林冲为代表。 周思源的“新解水浒”,观点新颖,但被认为有失偏颇。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刘世德表示,农民起义队伍向来鱼龙混杂,梁山泊108将算不算好汉要看主流,看主导的倾向。在封建社会里,梁山泊毕竟是反抗以贪官污吏、恶霸地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历史上,农民起义队伍本来就不是那么完美、纯粹的,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石昌渝也认为,不能以108将的出身给整个梁山定性,判断农民运动的性质,主要应看这个运动的纲领及实践。 “李白实录”哗众取宠 上月出版的《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一书更是大受非议,在书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李白被解读成了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的“古惑仔”。该书作者檀作文从李白的诗中找出种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李白的理想是在闹市拿刀砍人,李白花巨款组织黑道,李白结婚看中的是女家的财产等。书中专门有一节讲李白的“恋足癖”,作者以李白的《越女词》为证,称“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这几句赞美了女子的脚,因此“暴露了李白一个很奇怪的爱好”——恋足癖,几无逻辑可言。记者发现:行文中,作者用了“猜测”“可能”等词,得出的结论却好像是他亲眼所见。该书一面世,便招来口诛笔伐,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敬永谅认为,这是“哗众取宠博销量”;作家陆天明直言,如此不负责任的言论极像“芙蓉姐姐”;作家陈村索性称其为“神经病”。 颠覆经典为夺眼球 近来,部分学人耐不住书斋的寂寞,开始从幕后跃跃欲试地走向台前,为了争夺眼球,往往使出“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招,通过颠覆经典、颠覆名人引起公众的注意。虽然其中可能蕴含着创新思想,但许多还不够成熟,更有一部分人的观点只是耸人听闻,毫无价值。 对于学界近期发生的这种“流行病”,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示要警惕浮躁虚夸之风的流传泛滥。陆天明专门撰文说:“重新审评历史名人名著,还原历史人物真实,探究古典名著真谛,这本是学人的本职工作和职责所在;为了让学术成果更好地走近大众,采取一些通俗、有趣的解读方式,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仔细分析他们的‘新发现’,我看不到丝毫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看到的只有牵强附会和被无限夸大的只言片语。”“古代名人和古典名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此,我们该做的是挖掘,是发扬,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力量、思想源泉。颠覆名人是对文化的伤害,而如果伤害文化的是承担着研究和传承文化责任的学者,这该是怎样的讽刺?” 本报记者 李菁 评论 0708291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