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称蟾蜍 薛理勇 |
青蛙与蟾蜍是同目不同科的两栖类动物。南方多水田,也有许多的蛙。李自珍《本草纲目·虫四·蛙》中讲:“蛙好鸣,其声自呼。南人食之,呼为‘田鸡’,云肉味如鸡也。”南方人有食蛙的习惯和历史确实很悠久。在我的记忆中,江南人是不吃蟾蜍的,一则蟾蜍的样子太古怪和太可怕,其次,蟾蜍的皮肤上会分泌一种毒汁,很多人认为,这种毒汁进入正常人的体内会影响正常人的健康,而只有生一种叫做“癞疥疮”的皮肤病患者才会强迫自己把蟾蜍作药材而去吃蟾蜍。 近年来,上海的郊区掀起了一股大啖蟾蜍之风,还美蟾蜍名曰“la si”,通常被写作“拉丝”。《新民晚报》曾载《拒吃“熏拉丝”,让蛙声重返田间》一文,文中说:“取名‘拉丝’,据说是因为剥皮时,青蛙、蟾蜍会痛苦地发出‘拉丝’声。”此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而已。 江南方言大多把蟾蜍叫做“la ge bao”或“la si ge bao”。明冯梦龙《吴歌》收录吴地渔妇骂人的一段话:“看得别人便是虾头娘娘能介一点,自家便癞虼蚆进子天平。”“”是吴语“爬”的发声,“癞虼蚆进子天平”义与“老鼠跌进天平秤”相同,即“不自量力”的意思。《崇明县志》:“虾蟆曰癞团,亦曰癞疙疤,”而《民国法华乡志》则讲:“虾蟆曰癞蛤霸”,看来,“la ge bao”只是吴语发声,写法无统一的标准。 章太炎(炳麟)是一政治家,也是经学大师,他的《新方言·释动物》中讲:“今江南运河而东至浙江皆谓蟾蜍为癞施。癞者,以多痱瘰。或称癞子、癞团,皆取此义。”章先生已注意到运河以东的吴语区把蟾蜍叫做癞施、癞子、癞团等名,其中“癞”取义蟾蜍身上有许多的“痱瘰”,但他未对“施”作出解释。在吴方言中,“尿”、“水”、“施”均读如si,如小便讲作“渫(sá)尿”、“渫水”,遗尿症患者被叫做“渫尿泡”。蟾蜍在遭惊吓或攻击时,皮肤上会溅出带有尿味的分泌物,这是一种保护反应,于是它被叫作“癞尿”,而上海市区方言则多称其为“癞尿蛤霸”。把蟾蜍叫作“lasi”是吴方言固有语汇,lasi可以写作“癞尿”或“癞水”,“癞”取义其身上长着像“癞疥疮”一样的痱子,而“尿”或“水”则取义其受惊吓时,身上会溅出如尿液那样的分泌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