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别报道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股市分析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4版: 广 告
 第B25版: 广 告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 广 告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陵地宫猜想2
秦始皇遗体是否保护完好?

郭志坤

  ■ 秦始皇安躺地宫模拟图劳夫 绘制

  保护完好的理由

  秦始皇遗体是否保护完好,引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持“始皇遗体已腐烂”看法者认为:秦陵地宫虽然没有被盗空,但是秦始皇只剩下一把尸骨了。其理由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遗体不易保护;当时“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捕捞了一筐筐鲍鱼,将腐臭的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这些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说的:“棺载辒凉车中……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魚,以乱其臭。”不过这里只说到“臭”,并没有说明是秦始皇的遗体腐烂所发出的尸臭,所用鲍魚“以乱其臭”,必有蹊跷,当作别论。按常理说,秦始皇的遗体不至于腐烂到如此地步,对此,后世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看法。

  持“始皇遗体完好”看法者认为,就当时的防腐水平以及秦始皇至尊的身份而言,始皇死后乃至入葬时的遗体是保护完好的。此说,20世纪70年初更加盛行。因为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西汉辛追遗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这是震惊世界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

  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很自然联想到秦始皇遗体的保存。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认为,单从遗体保护技术来讲,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从地点来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这里的七月(丙寅日)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么酷热难熬。从乘舆的设备来说,秦始皇的遗体放在辒凉车里,即有窗牖的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从秦始皇自身的条件来说,他是去海滨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的,路途中有所不适,也吃了不少所谓的“长生不死之药”,这些中药虽不能救命,但能杀菌,这对遗体的保护也能起作用。

  这里还有两点不可忽视的:一是死亡之地,二是死亡时身边的人。

  死亡之地在沙丘。沙丘乃商代后期商王的离宫所在。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地方即在此。战国时,沙丘成为赵国名城,著名的沙丘宫就在这里,自然也成了秦始皇的离宫。应该说,其生活设施乃至必要的治疗药物是具备的。御医在始皇病危时,必施丹药之方。在古代中国,方士炼丹,吹嘘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许秦始皇幻想长寿,竟然服食多量丹药;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只是当时人们意识不到罢了,但是汞对于身体有伤害作用的同时,对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始皇生前以及病危时大量服用丹药没有治效,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使得他的遗体得以防腐而可能长久保存下来。

  再说,秦王朝的核心高官胡亥、李斯、赵高个个都在场。丞相李斯掌握朝廷大权,赵高是始皇贴身宦官,胡亥是典型的孝子。始皇身边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夏无且,面对突发事件,他自会运用当时所掌握的杀菌防腐手段。

  始皇暴病而亡,他们甚为担心,“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便当机立断,决定“秘之,不发丧”。这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一策。

  接着,最为重要的是竭尽全力保存好遗体,以免失孝、生变。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亲人死后,即对亲人的尸体视为活人,也谓“事死为生”。所以说,保存好遗体是孝道的重要表现。

  水银也是那个时代常用的防腐剂

  其实,古代社会有不少很好的保存尸体的经验和方法。鲁迅先生还说到使遗体不烂的办法,那就是“屁塞”。何谓“屁塞”?即古时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见《彷徨·离婚》),据称如此可以防腐不烂。又古人大殓时,常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以保持长久不朽。鲁迅先生所言“屁塞”以及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这是常用法。

  有的专家认为,秦始皇死后,初采降温之法,寻得水银之后再将遗体“洁身”,以多层丝绸包扎起来,再浸泡在水银棺之中。如此想象,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始皇死在沙丘行宫,经一番处理后再入棺。入了棺之后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棺载辒凉车中。”

  若是秦始皇遗体在途中就开始腐烂,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当时天下独尊的始皇身上,自然是不允许、也是不可能的。

  其实,水银也是那个时代常用的防腐剂,炼丹术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与寻常物质相异。怪异现象使得古人感到神奇,因此炼丹家一直想利用这些物质制成具有神奇效用的“还丹”,又称“神丹”。《抱朴子·金丹》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就是说,这种“神丹”是兼有使人“长生”和“点铁成金”作用的万应灵丹。

  自古炼丹和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炼丹家往往都兼通医药,许多医家也兼通炼丹,如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古的本草学著作,人们视之为医家的书。此书把丹砂列为上品第一,把炼丹所用的四十多味金石药分别列入上、中、下三品,而且明确说划分等级的标准是“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这就颇有炼丹术的意味。整天拿着药囊的御医夏无且应该是掌握这些医技的。

  最令人神往的就是 “不败朽”,盖因水银有杀毒灭菌之效,故谓“金性不败朽,胡为万物宝”(《周易参同契》)。炼丹家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因此,他们不仅要设法服用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方法炼制药用的金、银。包括秦始皇在内的许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征招炼丹家替他们炼金。

  当时时值暑天,把始皇遗体保护好,也是为臣者当务之急的大事、难事。不过,保护遗体的办法在古代流传多种。那时就出现“水银浸泡”办法了,别说至尊之始皇帝,就是春秋战国的贵族墓冢,以“水银为池”并不鲜见。由此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是“水银浸泡”;死亡入棺直至地宫入葬,皆为水银浸泡。

  根据何在?依上文所述,可概括三点:(1)秦始皇时代的贵族墓冢都使用水银等“不败朽”之药了;(2)秦王朝高官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医术高超的御医夏无且在场;(3)如今在秦始皇陵地宫里测有大量的水银。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所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00吨的水银。据推测:巴郡应是古时丹砂的最大供应地,同时,巴郡又是距离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提供的。巴郡的寡妇清经营丹砂水银,支持了秦始皇遗体保护完好的看法。至于将鲍魚放在尸体一起,看来主要不是为了“以乱其臭”,而是一种乱人耳目的障眼术。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