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别报道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股市分析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4版: 广 告
 第B25版: 广 告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 广 告
  
2007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签一份《农民卫生保健服务责任书》,享受高水平的合作医疗保障——
宝山8万农民人人都有“签约医生”

施捷


  签约享受“好待遇”

  今天,罗店镇联合村一派过节的气氛。周家宅的潘晋德、王家宅的程元奎等,都是起了个大早往村会议室赶的“第一拨”人,因为要与自己“家门口的医生”签一份《农民卫生保健服务责任书》。

  “幸亏现在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越来越高。侬想想,程老伯的老爱人年初查出生肿瘤,看病用掉近7万元,马上报销了3万多元。潘老伯伯夫妻俩都是种田人,两个月前却一道做了一趟免费体检。今朝一签约,享受的待遇还要好。当然是一桩不得了的大事体喽!”

  对记者讲这番话的,就是潘老伯程老伯们“家门口的医生”、联合村卫生室负责人陶华青。陶医生在这里当乡村医生近十年了,“眼见得农民们看毛病的报销比例一年一年地涨上去”。她与工作搭档陆惠医生两个人,管着全村400多家、1300多人的打针吃药。

  就从今天起,陶华青、陆惠真正成了罗店镇联合村全体农户的“签约医生”。

  找到一个“落脚点”

  在宝山区,像联合村卫生室这样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点”有95个。在今后半个月里,全区80多万居民中的8万农民,将全部像潘老伯、程老伯一样,家家户户拥有自己的“签约医生”。

  一纸《农民卫生保健服务责任书》,究竟给了农民兄弟们什么样的实惠呢?“先说说普通的看门诊吧。从今年10月1日起,宝山的农民只要在宝山地域内的医疗机构看病,无论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一律可以报销诊疗费。‘签约医生’么,就是对病人一路‘跟踪’,负责到底。”区卫生局局长李士华脱口而出。

  宝山区调整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报销比例,扩大补助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农民的“抗病能力”不断得到强化。“然而,要让所有需要医疗服务的农民都能享受到这一切,还必须有一个‘落脚点’”。

  已经用几年时间逐一为村民们建立起一整套“健康档案”的村卫生室医生,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管理农民各项卫生保健服务的重任。“签约医生”的任务包括医疗、医保、合作医疗咨询,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健康行为干预和康复指导等等。

  农村医保“迈一步”

  在74岁潘老伯伯的记忆中,左邻右村的卫生室近几年全都改造翻新了一遍,吃药打针可以报销的比例高了,转出去到大医院看病也比以前方便了。从3年前起,可以拍X光片、做B超、验血的“巡回医疗车”每年开到村口,为70岁以上老人(今年起调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做体检。

  陶华青医生还没来得及替患重病的程家老妈妈算细账。“如果按宝山区新出台的农民医疗保障办法,若患者家庭经济困难,一年内使用了在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10万元,可报销费用+大病减负+医疗救助,个人的自负部分不会超过1万元。”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宝山区的8万农民又向前迈了一步。 首席记者 施捷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