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特别报道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股市分析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广告
 第B24版: 广 告
 第B25版: 广 告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 广 告
  
2007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出旅游带回新奇“水果”惹出麻烦
土产“海参果”放倒两壮汉

陈浩

  ■ 神秘“海参果”陈浩 摄

  许多外出旅游的人常常会将当地一些特产带回家中,与家人或朋友分享。几天前,家住南码头路的陈先生和几个朋友到青岛自驾游,带回5只外形像猕猴桃但浑身长满刺的神秘水果。谁料,小小一个果子,竟害得他2个朋友尝鲜不成中毒入院,目前症状还未完全缓解。

  尝鲜中毒        

  陈先生说,他是在青岛栈桥景点门前的过街地道口一个水果摊上买来这种水果的。它浑身翠绿色,样子像猕猴桃,但比猕猴桃细长一些,长度约1根香烟那般,浑身长满了硬的肉刺。摊主说这叫“海参果”,当地特产。陈先生觉得好玩,花20元买了5只。

  前晚,几个朋友一起聚餐,陈先生拿出“海参果”尝鲜。将皮剥掉,果肉绿而偏白,中间有籽,很像黄瓜,“那味道闻着也像黄瓜”。一姓奚的朋友第一个尝,未料一口咬下去比黄连还苦。他们以为,那水果可能像苦瓜一样清火,于是,另一个朋友乐先生捏着鼻子尝了另外半个。约15分钟后,点的菜刚上还未动筷,奚先生感到腹内如翻江倒海,渐渐脸色煞白,肚子痛得人都蜷缩起来,浑身冒冷汗,话也说不出。几分钟后,乐先生出现相同症状。

  两人当晚被送至浦南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经过一夜输液,两人症状逐渐缓解,于昨天凌晨时分回家休养。谁料,病情又有反复,两人腹泻不止。昨天下午4时多,两人再到医院输液。

  是啥东西        

  昨晚,陈先生在医院给记者看了“海参果”,果子已经有点发黄,浑身硬刺已经软化,不扎手,没有明显的香味或臭味。

  植物专家邬志星帮记者查询了广东旅游出版社《有害花木图鉴200种》,未查到这种植物的记录。记者又将图片发给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黄卫昌、市绿化局植物专家李莉,两位专家均表示从未见过,判断“海参果”是当地土名。当晚,他们翻阅了许多资料,还是没有发现。由于一时不能认定其身份和是否存在毒性,建议先作检测。

  慎食“怪物”      

  怎样防止出外旅游误带有害东西?专家建议,对不明身份的野果要慎重对待,不要自行采摘尝鲜,如果是在非正规摊位上购买的,应多问问导游。有些东西采自野外可能有一定毒性,有些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

  市旅游委杨女士表示,如“海参果”系毒果,当地旅游部门和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禁止此类有毒水果销售。此外,出门在外最好跟团,这样食宿卫生能有保证。  本报记者 陈浩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